“三年学徒、四年半作、十年出师” 这是东阳木雕师傅成长的时间定律。东阳木雕以家族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
王盛彬,生于清末工艺世家;天资聪颖自小耳濡目染传统东阳木雕技艺。民国初期,东阳木雕木作师傅都以去上海开店作为自己的一大目标,学有所成的王盛彬也不例外。民国11年 “王盛记雕刻木器店” 在当时的上海爱文义路正式挂牌成立。上海以销售为主,制作加工厂设在老家东阳,由王氏族人打理。所产木雕家具设计独特、雕工精细,尤其是当时作为紧俏商品 ----樟木箱,更是品质一流、工艺完美;常有名宦大亨光顾。1927年6月,蒋夫人(宋美龄)也曾慕名到“王盛记雕刻木器店” 选购过木雕樟木箱,送与三哥(宋子文)新婚夫人(张乐怡)作嫁妆,在当时的上海和东阳木雕界传为佳话。 “王盛记”生意兴隆、声名远播。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战时上海,时局动荡,木雕产业曾一度凋零,产品滞销、艺人失业,总体陷入低谷。历经战乱后的 “王盛记雕刻木器店” 再无昔日门庭若市之盛况、所幸店面最终得以保存、几个伙计与掌柜始终坚持在一线直到新中国解放。
解放初期,“王盛记雕刻木器店” 从新面向市场。此时的运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上门制作改为工厂化生产。此时店内产品丰富依旧,虽有上门生意,可终究无法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1957年,时逢各项工业转型、产业发展合并, “王盛记雕刻木器店” 转为公私合营并更名为 “王盛记木器厂” 。多年苦心经营,最终在1966年 “王盛记木器厂” 规划到上海市工艺美术公司,并于同年改名为上海艺术品雕刻五厂。至此,王盛彬开设的 “王盛记雕刻木器店” 离开了人们的视线。
“王盛记” 被列入雕刻五厂后,大部分师傅纷纷返回东阳老家。王氏族人坚信只要技艺还在定可以恢复 “王盛记” 字号。怀揣这样的信念,年过花甲的第二代传承人----王信林成了 “王盛记” 木雕技艺传承的纽带。在他的带领下王氏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经多年考察,慎重选择侄子----王建良为第三代传承人;并令其务须将祖业发扬光大。建良随堂兄王土法学习细木技艺,时得族人褒誉。历练多年,日趋成熟。不负伯父所望,肩负第三代传承人重任的王建良在 “王盛记”品牌底蕴的感召下,于 2007年创办了“振宇红木家具有限公司”。并在几年时间名闻全国。
南门王氏、工艺世家的家泽遗风、 “艺由己立、名自人成” 的从艺家训成为 “王盛记” 到 “振宇红木家具有限公司” 创业守成的珍贵遗产。上百年前的 “王盛记” 能够注重品质,精工细作。在当下这个讲究质量、崇尚品牌的年代,更应该坚定不移的走品质立业之路。这不仅是理念的传承,更是东阳木雕、东式檀雕的历史召唤。王建良坚信,凭借祖传技艺、科学管理和百年老字号“王盛记”的品牌影响,振宇品牌必将更好的把东式檀雕家具推向全国,让国人清晰地看到这项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日常生活家具产品上的展现。见证“王盛记”麾下的东式家具雄健地走出国门,真正成为中国迈向世界的奢侈品。
网址:http://www.wsj1916.com 进入该企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