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行业黄金媒体

热门搜索:雅典红木东成红木东邦红木万事红

您的位置:品牌红木网 >> 资讯中心 >> 红木行业评论 >> 正文
“李鬼”作祟成南通红木雕刻业发展瓶颈
2012/03/20 | 来源:南通网
[摘要]谈起行业发展,业内人士直言,“李鬼”当道,抄袭、盗版成风,导致创新乏力,成为制约南通红木雕刻业进一步发展与提升的一大瓶颈。

“呕心沥血的创新之作,却成了‘李鬼’的‘摇钱树’。”“有的人不但仿冒,还堂而皇之说自己是原创”……

上周五,由江苏省南通市文广新局主办,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南通紫光红木雕刻艺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了一场名为“南通红木雕刻生产性保护”研讨会。谈起行业发展,业内人士直言,“李鬼”当道,抄袭、盗版成风,导致创新乏力,成为制约南通红木雕刻业进一步发展与提升的一大瓶颈。

作为全省红木雕刻产业基地和红木产业主产区之一,南通市红木雕刻产品涉及家具、红木小件、仿古、龙船系列以及旅游纪念品系列等,特别是红木小件在业内独树一帜。现有吴学忠、朱宇、刘志贤、王启华等4位省工艺美术大师,是江苏省雕刻大师最多的城市。在历次全国大赛中,南通红木雕刻屡获金奖。 1996年,由紫光红木雕刻艺术有限公司制订的“紫光红木雕刻生产制造工艺质量标准”,被当时的国家轻工总会认定为国家级行业标准。

目前,南通市红木雕刻企业(含工作室)约600家,形成六大板块:崇川区以4名“省大师”及顾永琦、吉华等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海门麒麟镇红木市场;如皋林梓镇红木雕刻市场;通州四安、平潮、刘桥及周边地区;海安大公镇及周边地区,以及如东掘港、岔河及周边地区。

尽管南通红木雕刻已具备了相当实力,“但大多小而散。仅有的2个红木专业市场都是乡镇级的,且成立以来一直是初建时的规模和经营状况。 ”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商会)秘书长苗金卫感慨。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也就是数得上来的几家:永琦紫檀、吉华红木、朱玉龙船以及刘志贤家具系列等。“业内对抄袭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启华就开始从事红木雕刻创作。由其设计的“蝠寿沙发”,一度风行大江南北。“价值上万元的‘蝠寿沙发’,许多厂家都在生产,初步估算年生产量不下万套。 ”然而,王启华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就连其首创者的身份也鲜有人知。 对此现状,王启华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省工艺美术大师朱宇认为,红木雕刻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须有所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实用需要,比如样式、纹饰、配件、工艺等都需要创新和创造。但是,南通红木雕刻行业内,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师傅带出了徒弟,徒弟拿着师傅的创作去批量生产,或者稍加改动即视为己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被模仿企业的利益,使消费者买到的产品失去了独特性,更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一些企业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搞创作,只想通过抄袭、模仿的手段短期获利。 ”朱宇的愤愤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红木制品备受追捧的市场环境,红木雕刻业人心浮躁,什么产品好销,就依葫芦画瓢。 ”黄雪飞是南通质监局质检所质量工程师,其另一身份是市家居行业商会秘书长。多年专业从事红木家具检测工作,让他最痛心的是,“现在雕刻作品越来越粗糙。 ”

行业仿冒逐利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各地红木生产厂和艺术工作室普遍后继乏人,现在一线的操作工人以中年人为主,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寥寥无几。“都忙着做老板,根本耐不下性子钻研,去传承和发展技艺。 ”

为此,有识之士呼吁,相关部门要重视包括红木雕刻在内的民间工艺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提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对南通红木雕刻业的传承、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推动整个南通红木雕刻业的稳健、可持续发展。(编辑 田田)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