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7 | 来源:品牌红木网
[摘要]今年8月,3起木材走私案件被警方或执法人员成功“阻断”,其中涉及交趾黄檀、奥氏黄檀、大果紫檀等。木材走私背后,其实是观念和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如果不逐步改变,保护好资源,就算有替代材“进场”,它们终究会成为下一个走私目标。
今年8月,3起木材走私案件被警方或执法人员成功“阻断”,其中涉及交趾黄檀、奥氏黄檀、大果紫檀等木材。
木材走私频发 3600万泰铢红木被查获
据《曼谷邮报》消息,8月18日,当地警方在北榄府北榄直辖郡的一仓库内查获超过400枝原木,约合60立方米,并逮捕相关涉案人员。经审讯,这批珍贵木材的买主是一位姓马的中国人,木材的目的地是中国。案件涉及的珍贵木材包括交趾黄檀(俗称大红酸枝),奥氏黄檀(俗称花酸枝、白酸枝),大果紫檀(俗称缅甸花梨)等红木,还有其他经过加工的锯板枋材,总价值估计为3600万泰铢。
此外,8月16日,香港海关从两名由雅加达抵港的男子行李中发现市值约67万元的怀疑是沉香木的木材,两人因此被捕。而据印度尼西亚媒体《雅加达邮报》消息,8月14日,印度尼西亚一港口也查获69条货柜的非法菠罗格,数千立方米菠罗格木材因无合法文件而被羁押。
泰国森林官员、警员在北榄府地方行政工作人员陪同下查验非法砍伐的原木和加工锯板枋材
印度尼西亚港口查获的非法菠罗格

香港海关发现的怀疑沉香木木材
木材进出口“困难重重”
就红木木材而言,近年随着全球红木资源急剧锐减,国际组织、红木出口国相继发布木材管制“禁令”,多种红木原材变成“严查品”或“严禁品”。
在木材贸易中,无论是涉及被贸易管制的材种,还是没有合法文件,只要违反濒危动植物物种保护或各国进出口相关法律法规,都将面临“被查”的风险。以香港《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条例》为例,任何人非法进出口濒危物种,一经定罪,最高可被判罚款1000万元及监禁10年。
木材“不够”了 需要从观念改变
红木资源枯竭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红木家具及制品有巨大需求,除了市场因素,还有以下三种生产、消费观,会让我们时时感觉木材“不够”了。
一是囤购木材。为了保证生产,一些红木企业会储备木材,这无可厚非,但过分、过早地“预支”木材,会加剧生态循环压力,市面上的木材自然越来越少。
二是粗制滥造。行业人士指出,当前市场上还有不少“以木材卖价格”现象,它们用料豪放,但外观、质量却经不起检验。对木材的低价值消耗,枉费了珍稀资源。
三是消费观念。一方面是“粗笨大”的款式还被某些群体喜欢,鉴赏审美品位来不及适应资源趋势变化。另一方面,有人只爱紫黄家具,对木材的执着大过对工艺、实用、美观的追求。像大众喜爱的紫檀、黄花梨、大红酸枝就曾经历过身价暴涨,遭到疯狂砍伐,以至于它们的价格如今依然位列红木价格顶端,木材商、厂商不得不到处挖宝。在木材匮乏的当下,扎根在消费者和从业者心中的“唯材论”无疑是行业发展的枷锁。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生产、消费观念,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资源形势和市场需求了,不仅间接加剧了资源压力,而且限制着红木家具行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木材走私背后是观念和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如果不保护好资源、做优质精品,就算有替代材“进场”,它们终究会成为下一个走私目标。
(来源:品牌红木网 何欣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