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1 | 来源:《品牌红木》杂志
[摘要]今天,中国手工技艺渐的传承,已经非常紧迫了。成为了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忧心的问题。通过深圳文博会这样一个国际性大舞台,希望通过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把传统特色做足,创造出更多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产品,共同塑造当今中国文化新形象。

当下,现代人缺乏对中国手工技艺的尊重和认知,使之发展艰难
当下,有中国手工技艺传承人发出这样的声音:舶来品在努力讲述着自己的文化,甚至是编造出来的文化,而面对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优秀的东西,我们却看不到它的价值。这句话明显地道出了现代人缺乏对中国手工技艺的尊重和认知。在这个高科技社会里,各种新鲜玩意抢夺了人们视线重点,让他们慢慢地淡忘了那些曾带来无数荣耀的手工技艺。

红木工艺品为展厅增添文化气韵(区氏臻品供图)
在一份《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中写道,全部1865个工艺美术品种中,目前生存困难的有536个,占28.74%;濒危的有253个,占13.57%;停产的有117个,占6.72%。这些数字是不是合理并反映真实暂且不说,但从这项调查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凝聚着许多手工艺人心血与智慧的中国手工技艺,目前都难以逃脱逐渐失传的困局。究其原因,一是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保护得再好的老手艺也无法改变无人使用或日渐减少的情况;二是优秀手工艺人渐渐少了,一些老手艺随着老一辈艺匠的淡出逐渐消亡。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背景下,我们亟须为这些蕴含千年中华文化的国艺精粹撑起一把“保护伞”,使之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

葫芦烙画工艺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的深圳文博会,已然成为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盛典。通过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似乎能帮助中国手工技艺较好地解决传承发展之惑。
5月14日-18日,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苏州、长沙及深圳本地的手工艺人向参观者展示了各家绝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手工技艺的精妙。其中,9号馆举行的“百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联展”就以“中国工美·世界表达”为活动主题,展示了来自22个省市区102位国大师的新作、经典作212件。7号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整合了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和四大名瓷(钧瓷、汝瓷、官瓷、定瓷),呈现出了中国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新活力。展会期间还有柳编技艺、藏黑陶、袖珍人皮影、瑶族刺绣等特色工艺一一呈现,千余平方的展馆内,皆是中华千年文明的浓缩精华,同时还有不少手工艺人现场献技,尤为精彩。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海藤编,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曾一度为朝廷贡品
而红木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本届深圳文博会上同样大放异彩。中山馆内东成红木新古典红木家具十分抢眼,吸引了众多国内客商及海外客商前来展区参观;中山区氏臻品一改往年以清代紫檀宫廷家具为主的展出形式,携众多做工精湛、雅致经典的明式家具亮相;深圳泰和园推出了全新传承与创新力作“当代君子”竹节椅,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石湾陶瓷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
这些巧夺天工、超群绝伦的中国手工技艺,在深圳文博会上得到了展示,得到了赞赏。四面八方而来的参观者也感受到了中国活灵活现的传统文化魅力。借助深圳文博会,也给了手工艺人一个开阔视野、提高技艺的机会,在交流和互动中碰撞出更多的灵感火花,继而创造出更多“接地气”的作品,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旗袍上活灵活现的刺绣尽显高贵典雅的风范
今天来说,中国手工技艺渐的传承,已经非常紧迫了。如何传承?如何发展?成为了上至国家层面,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忧心的问题。通过深圳文博会这样一个国际性大舞台,希望通过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把传统特色做足,创造出更多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产品,共同塑造当今中国文化新形象。(来源:第二十九期《品牌红木》杂志 梁晓珩∕文 吴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