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2 | 来源:《品牌红木》杂志
[摘要]“美第奇效应”原本指立足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发明或新发现,在这一理论上人们延伸出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简称为“跨界学习”。在许多红木家具的雕刻和造型上,也应用了这一理念。
“一组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解读猴脑思维的秘密;一位厨师把常理中不可能一起食用的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调,让厨艺界感到耳目一新;蚂蚁觅食行为让一位工程师得到启迪,发明了能够监控战争区域上空的无人驾驶飞机……”这是“美第奇效应”传递出的关于交叉思维的种种解读,即立足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上以创造出更多的新发明或新发现。
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延伸出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简称之为“跨界学习”,它可以是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甚至是跨时空的。古往今来,中西家具界中有很多制作者非常善于向美学、力学、文学、绘画、建筑等多领域“取经”,融合自用,实现了家具造型、风格、功能以及艺术上的创新。

哥特式风格的建筑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具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建筑。比如,古罗马时期的圆顶拱卷式建筑风格被运用到家具中,经过艺术加工,变成长串连续拱卷装饰,成为罗马家具的重要标识;而以精雕细琢与华丽镂花玻璃窗为特色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家具样式,演变成高耸的椅背,带有烛柱式的尖顶,椅背的中部或顶盖的眉沿均以细密的拱卷透雕或浮雕装饰。这些西方家具的出现便是“美第奇效应”的最好证明,而在翻阅中国传统家具史册后,发现这些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传统家具在形制、结构和设计上都有参考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哥特式风格的家具
中国传统建筑自宋代起,主要采用抬梁式、穿斗式以及井干式等梁柱框架体系,用木头搭建结实稳固的建筑结构,使这些建筑物能够屹立千百年而不倒,山西的应县木塔和悬空寺不采用一钉一铆,历经多场大地震依然幸存至今,就是木质框架体系的完美体现。这一点启发了聪明的中国家具匠人,他们开始把这种结构运用到家具制作中,借以榫卯结构,使不同的家具部件能够巧妙地咬合在一起,完成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可拆装组合,更是成就了中国传统家具至高无上的精髓。发展至明清时期,梁柱框架结构则成为了传统家具的基本结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以梁柱框架结构为主
在雕刻和造型上,现在广泛运用于红木家具中的东阳木雕最早也是用于建筑装饰,东阳卢宅古建筑群、义乌黄山八面厅、杭州灵隐寺、建德新叶古村等都是东阳木雕在建筑中运用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聪明的东阳人将这一艺术形式运用在红木家具上,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木雕红木家具,从原来的“无雕不成屋”,到现在的“无雕不成器”,建筑与家具的“美第奇效应”让红木家具散发出新的光芒。

建筑中的梁柱框架也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家具中
取材于建筑领域,不断丰富深化,进而在传统家具上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样一种跨界学习,就是通过多领域交叉碰撞,激发创新的火花,是值得业界推崇的,但并不是完全的拿来主义,需要我们的工匠进行优化,需要我们的设计师进行再创造,以更好地制造出属于每个时代的家具精品。
当然了,我们的工匠和设计师不妨多去尝试与更多的领域交锋,寻找更多新颖独特的灵感,创造更多属于红木家具的“美第奇效应”。(来源:第二十七期《品牌红木》杂志 徐妃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