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行业黄金媒体

热门搜索:戴为红木凹凸传奇泰和园国寿红木

您的位置:品牌红木网 >> 资讯中心 >> 红木行业评论 >> 正文
庭院消失后的古典家具魂归何处
2015/01/24 | 来源:雅昌艺术网
[摘要]我们回看古人的整体生活状况,会发现是均衡整体的。人的空间的状态;人的体验状态,空间中家具的状态都是一体的。他什么样的空间该放什么样的家具,该挂什么样的画,放什么样的瓶、炉,全是相对均衡的,是立体的审美观。

中国古典庭院建筑以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背景作依托,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我们回看古人的整体生活状况,会发现是均衡整体的。人的空间的状态;人的体验状态,空间中家具的状态都是一体的。他什么样的空间该放什么样的家具,该挂什么样的画,放什么样的瓶、炉,全是相对均衡的,是立体的审美观。

庭院与古代家具

收藏家张春林为了给那些他珍爱的古董家具一个好的安身之处,他筹建了一个展厅。对于他建展厅的意图,他说:“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四合院,我们不穿长袍了,我们不是慢生活,我们的节奏被信息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改变了,所以我们要找一个合适的空间。古典家具收藏不是标一个年代,弄一个尺寸,然后讨论价值,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要放在一个合适的空间里头去体验。这是我想为什么做这个小小的展厅,提示大家这些古典家具如何融到生活中去。”

说到古人的庭院,张春林认为古人从建园的态度到造家具的态度是融合一处的状态,“古人做家具是放松的,随着这个时代的变迁,制作的手法从木工的角度来说,实际是技艺落伍了,这个技艺落伍了跟当时古人的心情不太一样,过去没有叫批量生产,我们现在叫定制,过去做个房子,做个庭院都是很费心的,不是一代人能做完的事情。不是像我们现在盖楼要有竣工时间逼着。古人做家具也是一样,做一个庭院,他要为几代人考虑,所以他想的问题比较多,从自然环境选址到建筑庭院,到周围的环境,落到家具上来说室内的家具他也不是为了我这代人使完他就扔,他没有那个概念,他要传下去,所以他想的问题就多,他为什么想问题多,是因为古人考虑问题的方式是要长远,是要把所有的把所有的精力,把所有的心血凝聚在这一个器物上,所以他必须有一定的修养。”

明末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中国古代的造园专著,书中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不断把物质从大层面到小层面详详细细地罗列出来,如何种树,如何放石头,如何做窗花,如何做围栏。但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务虚的那部分东西最后居然是在一个园子。”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欧阳昆仑对古典园林看法着眼点在其作为承载古人审美和精神性的载体。在他看来《园冶》这部著作之所以重要要,是因为古人把精神世界安驻在尽心尽力打造的这个庭院中了。

欧阳昆仑在讲述传统的建园仪式时,是充满敬意的:“我觉得通过这个仪式达到的是无我的状态,就是每个人把自己的小我放下,跟周围的一切融在一起,融入周围所有的大环境里面。所以古人所谓的庭院,我觉得就是人和物要融进去,一切都要融进去。融在什么里面?就融在无我的状态里面。我发现这个无我不光是自然了,是人也是自然。包括搞卫生的阿姨和保安全是自然的一部分,秩序也是自然。所以我觉得今天能够延续下来的这些古人的风俗习惯,我们看起来很多地方甚至有腐朽的地方,甚至有我们不接受,觉得他是倒退的,没有效率的,甚至是一种迷信的。但是其中是不是有可值得我们借鉴和尊崇的那个无形的规律,其实挺值得我们探索的。因为你尊重了这些,你才有可能尊重一个看似没有生命的木头。如果一些天道、大道、大循环你都不尊重,这块木头你怎么可能尊重呢?怎么会去尊重一把椅子?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它无非就是一件家具,今天的人可能不喜欢了就可以丢弃。如果总抱着这样的想法和态度,我觉得可能是物已经没有神性了,人是不是也就没有神性了。”

古典家具的修复

古董家具在失去了古典庭院的文化背景下,接触它,了解它的途径也变得碎片化,认知漆木家具,有修复经验的张春林感触很多。他认为修复出古人造家具的神韵,反映出古人当时的造家具时的状态,才能了解古董家具的魅力。他说:“我们的老师是古代的器物,这本书我们是慢慢翻的,但是随着自己的经验的积累,经常的检讨,才能把古代器物修复得非常放松。我们在培养工人有跟古人交流的状态,需要我们两方向古代的家具学习,学习古代家具首先必须有一个谦和的态度,要心静下来,使一个修理的师傅能把他静下来修理的东西,双方要配合得非常得协调。”

张春林作修复古代家具的工作已经近20年的时间,他说自己从没有厌倦过,对它了解的越多就越小心。他说古人打造家具的状态与今天机器加工的状态完全不同,他说:“从修家具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一些过去使用者的痕迹,因为是过去人使用的家具,所以在修理过程中,你可以学会了解很多关于古代生活的信息,你会追寻古人的智慧,古人是怎样精心制作的过程。也可以体验到当时人们为什么如此用心。”

“怎么才是完美的修复?我想说是知道得多,你做得少,才能把一件家具修得好。我说知道得多,意思就是你尽可能了解一下家具的时代。尽可能去了解它当时的状态,就是我们每一代人的器物,它当时的状态都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清代家具它的工艺性问题特别多,比如说雕刻,基本的榫卯,明代家具是体现了一种设计,明以前的家具那是表达了一种是综合的完美。我们怎么能够去完成古人做这件事的状态,那就是我们的心情得跟古人尽可能的,如果你的沟通,你的了解、积淀的经验多,或者说你的了解的层面多,可能你就会把古代的家具修得与古人接近,我们说叫放松。今天我们修家具要想追寻古人的状态可能是很难,所以家具的修复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比如,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先从修理的角度找个东西,然后再去想我们怎么能够修得‘放松’,‘放松’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古人这个家具他不是要使多大劲,比如说它的榫卯结构,制造家具所有的过程,他是要从欣赏的角度来做这个家具,就是边做边看,不是机器的制作,是要边欣赏边看,所谓边欣赏边看这个问题就是他要考虑他的所有的状态,所以他也加工这件东西的时候,他是要放松的,或者说它是缓慢的。从它的选材,从整体,从审美,我们再引申的时候就是从比例关系,古人一定要考虑。所以‘放松’就是说是人不可及的,因为这个木头他是一个软的东西,加一个铁的构件加固下,要考虑每一个方位,如果加固点有一个点是紧的,另外三个点是松的,可能这个家具就出现了结构问题,或者说它的结实程度出问题了。所以要放松的心情,这个家具随着时间的变化再上漆以后都松散了,说明结构不合理,然后这是一个挺认真严谨的工作,我们刚才说古人造家具的状态跟现在不一样的原因,就在认识上。”

屋肚肠

古人把“克己复礼”的精神融解在自然园林、建筑空间和室内器物所承载的整体认识中。在欧阳昆仑看在古人把建筑与家具看作一个人格化的整体,古人称家具为“屋肚肠”,空间更是结构性的,在整体家具的情况下呈现了一些更多家具的可能,空间像雕塑一样,它是这样的一个思路那么下来的,当然了人要考虑刮风下雨晒太阳,着凉了穿衣服,空间也是一样的。他说:“第一,我认为它是个家具,当然它也可以是一个雕塑。我们提供的空间如何便于家具被使用,如何跟你的生活,真正发生关系。这个时代最好的时代,信息量非常充分,不论是中国的古器物或者是欧美的古器物,或者是中国的当代艺术或者是欧美的前卫艺术,或者工业设计产品都可以共置于一室。我觉得这样的文化并置,观念的并置,已经不在于一件家具,或者一件高古家具如何被使用,如何被观赏了。最后回到那个心理层面,就是你能够多大地打开自己。”

“我曾经看到一个朋友他是自己有个图书室,按照自己的想象三面全是书柜,他一个人的图书室。但是他喜欢家具,放了20件不同的椅子,完全不同,这里没有任何一把是重复的。他喜欢欧洲的家具,所以他放了20把欧洲的各种各样的椅子。他要的是什么?他要的已经不是坐,他要的就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或者是他生活中有多少种状态的可能性。他在悲哀的时候,快乐时候,孤独的时候,任何时候,他可能都能选到一把合适的椅子跟他有关系。或者他对某一个纹样,某一把椅子的样式能够抒发他内心的感受,我觉得这个不是一件家具的事情,最后又回到人的生活状态上去了。”

张春林每天都在用自己收藏的古代家具,在谈到古代家具进入生活时,他讲到:“我对一些收藏家具的朋友说这些东西你怎么不用啊?他说这个东西多脏啊。其实不能仅仅把认识停留在器物的珍贵层面,你要接近它,能用的东西,你的空间要能展示,你生活中能用的东西,这是我们最了解它的基础,才有收藏的乐趣。不能仅仅谈价值,进入家庭,我们才会对它有更多的认知。”人的情感和家具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单纯的当做一件收藏品或者是当成一个有价值的标的物,每件有生命的古代家具都有着古人和今人对文化、审美、历史关照的温度,因此,古代家具的精神魂魄才会有归属。(徐妃妃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