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6 | 来源:新浪收藏
                                
                                
                                    [摘要]周凤炎读书不多,自学成才,来海南三年时间就有了两项发明,用近乎神话般的“笔筒挖芯刀”和“会拐弯的刀”,实现了对黄花梨加工工艺的两项创新,至今在海南无人超越。
                                
                                
                                    
	人物名片:周凤炎,在目前的海南黄花梨工艺业界,被称作“制壶王”。周凤炎读书不多,自学成才,来海南三年时间就有了两项发明,用近乎神话般的“笔筒挖芯刀”和“会拐弯的刀”,实现了对黄花梨加工工艺的两项创新,至今在海南无人超越。 
	独创挖芯刀 省料挖笔筒 
	来海南四年,从事黄花梨加工业短短的三年,周凤炎已经成为了海南黄花梨茶壶、笔筒加工的“老大”,圈内喜称的“大师傅”。 
	说周凤炎是“老大”,不仅是指他的工艺做得好,还因为他对传统的黄花梨加工工艺进行了创新和改造,而且是无师自通式的“发明”。 
	过去,人们加工笔筒掏空中间时,一般是用机床把中间的木料打成碎渣,甚至成粉掉出来。周凤炎觉得这样太浪费了,他想,如果通过一种工艺能够将中间的木料完整地挖出来,这样挖出来的木料还可以加工成一个小一些的笔筒或者其他的工艺品,岂不两全其美。 
	然而,想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经验可循,也无人指导,更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更让周凤炎为难的是,海南还没有这方面的厂家,提供场地与技术让他实验。 
	幸好,周凤炎有一位好朋友在上海就是做刀具加工的。他通过电话跟好友进行协商,讲明他的构想。但图纸和语言也是非常抽象的,好在对方也是一个行家,终于将第一个模具做了出来。 
	周凤炎收到模具后,又经过不断的试验、琢磨,再反复地试验,终于在他上岛的第三年,2013年做成了一把“笔筒挖芯刀”。这把神奇的小刀,可在笔筒里挖出完整的料,将剩料再做成诸多工艺品。 
	直到现在,这种刀具,在海南只有他一个人有。而这项工艺,在海南也只有他一个人掌握。甚至,他借用此刀,雕出大笔筒套小笔筒,而大小两筒之间的刀缝仅0.5公分,令福建的世传笔筒专家们都自叹弗如。 
	再创拐弯刀 成就提梁壶 
	周凤炎用珍贵的名木海南黄花梨制壶,就少不了对各种壶的研究。除了传统的圆壶,还有难度较大的方壶、六角壶、八角壶,甚至“南瓜”、“葵花”等各种形制、款式的,他也要在“脑子里摸个透”,越是别人不敢想和做不到的,他偏要想,还要做到。 
	今年上半年,周凤炎喜欢上了紫砂壶大师汪寅仙的“曲壶”。汪寅仙大师的“曲壶”跟别的壶不一样——别的壶的壶把是在壶边上的,而曲壶的壶把却是在壶口上方的。 
	对于这种超个性的壶,在木雕界还是整个木材加工行业,都没出现过。如果仅仅凭现在的工艺,根本无法对壶心进行加工。怎么办?这个大问号,在周凤炎第一眼看上曲壶后就产生了。 
	周凤炎一边想看别人怎么做,一边上网找资料。可惜的是,他未能如愿——既看不到这样的工艺,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一切都是空白,没办法,只好自己设计、制造这样的“工艺东东”了。 
	在长达半个月时间里,周凤炎吃不香睡不好,脑子里闪现的都是怎样做一把适用于挖曲壶的刀具,有时半夜产生了一点灵感,就立马爬起来画图纸。 
	经过无数次的否定再否定,摸索再摸索,改进再改进,周凤炎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一种“会拐弯的刀”,专门应用制作提梁壶。 
	目前,他利用这把“玄妙的刀”,已经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把仿紫砂大师汪寅仙的海黄“曲壶”,其工艺美奂绝伦。这把“空前的壶”已经被藏家抢去收藏。他备好料,正准备做第二把壶,打算提把好壶喜迎2015年元旦。 
	海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陈良说,周凤炎的作品最讲究器型和“精气神”的完美结合,做到了形神兼备,使器物达到至高境界。而如今,有人建议周凤炎去申请“工艺大师”称号。他说,名和利不重要,重要的是出于一种真心的爱,他会知难而上,继续攻关。(徐妃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