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8 | 来源:《红木视界》
[摘要]尘烟中的最细微处、偶现的灵感之光、生活的点滴感悟……那些带着强烈诉求的线条与形象,每一笔都是情之所归——看叁白的作品,方知手工造物最动人之处,其实是凌驾于技巧与手法之上的至情至性。
尘烟中的最细微处、偶现的灵感之光、生活的点滴感悟……那些带着强烈诉求的线条与形象,每一笔都是情之所归——看叁白的作品,方知手工造物最动人之处,其实是凌驾于技巧与手法之上的至情至性。
初到叁白工作室,便对韩前奎的“小玩意儿”们一见钟情:从须眉长者到稚龄童子,从颇具图腾意象的瑞兽到略带Q版风格的萌宠,从文艺系莲竹之物到森范儿蔬菜瓜果……质朴、清新、古典交汇自然,其中的“深谙古趣而随性所为”不言自明。单凭这些妙物,就能断定:沉默寡言的老韩,一定是位懂生活、善感察、有故事的人。
前缘小叙
对于有着“隐士”情结的朋友而言,韩前奎的童年绝对戳中萌点:人杰地灵的杭州、风清水静的山村、清贫无忧的旧时光,单单几个关键词就足够引人遐想,再加上江南的儒雅与自然的灵气相投交融,更显得他的巧手中带着几分命定——俗语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最初的选择往往出于天性:
“我从小就很喜欢做手工,当时家里条件有限,不像现在可玩儿的那么多。那时候很爱看武打、枪战片,看完就拿家里不用的木板和山上的竹子做刀剑、汽车和手枪,还用那种大的毛竹做过吃饭的碗,一直用了好久。而且我特别喜欢上山,山上有很多小动物,我就观察它们,到现在我都很喜欢以动物为题材,小时候抓过一只小龟养了几年,这个就是照着它做的。”韩前奎递过来的象牙果迷你小龟,面带惬意憨笑,惹人喜爱。虽说是Q版造型,形貌却是极写实的,尤其是龟壳的形状、纹理,以及腿足上极仿真的肉感……越加端详,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愫:所谓人生若只如初见,想来这只小龟定然给童年的他带来了不少快乐——以强烈的感情赋予作品生命力,不是单纯的精工巧手所能企及,这是属于韩前奎的“天分”。
有了天分,也自需努力,回首雕刻这几年,韩前奎坦言自己是“决不放弃”地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在老家雕刻,拿到旅游区去卖,结果效果不是很好,当时的收入很低,但是还是一直想要坚持下去。我是自学(雕刻)的,没有人指导,所以就琢磨、实践得更多,弯路没少走,但绝不是毫无用处。而且因为是‘野路子’,所以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限制,什么都愿意尝试。”忆起往昔,韩前奎脸上浮现出温和随适的笑容,然这云淡风轻背后的酸甜苦辣,怕唯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刻刀下的趣生活
论诗人,一向欣赏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他的作品中,常见这样脍炙人口、情景感跃然的佳句,一看就是有感而发,丝毫不见刻意、拖沓,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一幅回味悠长的图景。而这种信手拈来的潇洒,在初见叁白的“吃食系列”时,便可感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吃食系列”即以象牙果、橄榄核、黄杨木等为材雕就的苦瓜、春笋、玉米、大蒜、花生、开心果、柑橘、芒果、荔枝等植物果蔬,不仅创意新颖,形态更是极为仿真。比如象牙果大蒜,若非个头略小(象牙果果实大小所限),与真蒜放在一起必能混淆,尤其是蒜瓣上的筋络、顶部的蒜皮错落感、以及底部的处理,处处可与实物相比对,正如韩前奎所说:“我喜欢做生活中常能见到的东西,像大蒜,大家每天做饭炒菜时都能见到。加上象牙果的颜色也与大蒜很接近,再仿照其比例、细节做出来,越相近就越有意思。”
同理,象牙果所做开心果也如是,开心果最大的细节特征是果皮表面上的凹凸纹理,如果做不出便不会有真实感,自然也就无趣了。除了仿真处理,更匠心良苦的是对果实本身牙孔的处理:
“牙孔没有处理好,我认为对整体的美感而言绝对是个缺憾。无论是橄榄核还是象牙果都有牙孔,就我个人而言,不会采取填补弥合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利用设计很好地隐藏或者避开。比如这个柑橘,我就用顶部的枝叶,将牙孔隐藏在其中。”——手工造物的灵性与惰性一念之间,朴拙与粗糙是绝不能划等号的,这一点,韩前奎可谓是深谙。
和极富寓意的传统题材不同,这一系列作品贴近尘烟生活、简单直接,令人一目了然。然而在表象背后,却是极致的完美主义:以纯手工表达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而且要做到不着痕迹、真实自然,这需要反复观察、反复雕琢,据韩前奎说,有的时候设计一个作品需要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其中“试验品”无数,常常是耗时耗力地做出来,结果因为味道不够而返工,甚至作废。揭开“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艺术层面上的严格要求仅仅是表象,更深层的是浓厚的爱——因为爱,所以不忍辜负、所以付出更多心血。
心尖上的新古典
做“搜罗”栏目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发现一条规律,凡爱自然朴物者,对“古典”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思量,其落脚点可能是关于那个手工造物时代的工艺巧思、可能是关于国人曾拥有过的悠哉生活、亦可能是关于辈辈相传的智慧文雅。韩前奎的“古典情结”,落在其积淀已久的古玉礼器系列中。这一系列引古玉六器,即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为灵感基点,以象牙果为载体,融入汉璧的纹饰特征,并按照现代的审美将其标志化——用韩前奎的话来说,这是一系列致敬之作,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醒“文化疏松”的当代人莫忘初衷。
“我认为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一个手工艺人都有责任将它表现出来,这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古玉礼器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标志,以它们作为呈现再适合不过。但我认为没必要拘泥于原汁原味,每个人心中的‘古典’都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倾向,所以我在纹饰和造型上都做了变动:纹饰方面我依照个人偏好,以汉璧作为主要参考;而外形,我则使其更加规整小巧,适合日常把玩或者佩戴……”
谈及设计理念,一向静默的韩前奎立刻滔滔不绝起来,看得出,关于这一系列的设计和创作,他是真的“走心”了。对于新古典,韩前奎不屑将各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凑将起来伪装“高大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喜好与创作,极力为遗落千年之美创造新的呈现方式,问及当初完成本系列时的感想,韩前奎坦言:“无愧于心,很有成就感。” (陈雪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