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行业黄金媒体

热门搜索:永琦紫檀国寿红木年年红居典红木

您的位置:品牌红木网 >> 资讯中心 >> 红木人物访谈 >> 正文
高公博:与木敞开心扉
2014/08/02 | 来源:中国航班
[摘要]与木为知己,互通心性,亚太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在木雕世界中,自然自在。他雕刻技艺精湛,且擅于创新,作品中闪耀着独有的艺术思想,让人既惊又喜,回味无穷。他的黄杨木雕,依势顺行,稍加雕琢,便巧然成趣,既有自然造化之风韵,又有画龙点睛之奥妙,直叫人称奇。

高公博,1949年出生,1965年开始从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现系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浙江省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为“东方之子”。

木雕情缘

与木结缘,是在高公博15岁时。当时,他进了乐清黄杨木刻厂当学徒。因为悟性极高加之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木雕技巧,他极具天赋的创作热情得到了充分展现。

其实,在进入黄杨木雕厂之前,高公博已经钟情于黄杨木雕。高公博小时候因为家里子女众多,生活十分拮据。六七岁时,十分喜欢看父亲写书法、绘画。看入迷时,父亲会握着他的手在纸上书写,这悄然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在高公博心中植入了艺术的种子。

高公博所读的中学离乐清市黄杨木雕厂很近。一次放学途中,他走到工厂门前,看到几位工人熟练地敲坯、凿坯、雕坯,一块块木头变成活生生的形象,看得他入了迷,不知不觉已天黑。对于木雕的兴趣,让他萌生了木雕的念头,他偷偷跑去木雕厂食堂的柴仓里,拿几块废弃的小黄杨木,屡试不爽。后来食堂的阿姨都认识了他,常常特意留一些准备当柴烧的木料给他。课余时间,高公博就拿出木块,用笔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用自制的小刀雕刻,因黄杨木坚韧,他的手常常被小刀割破,但仍乐在其中,毫不在意。慢慢地,高公博与黄杨木有了感情,对黄杨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中学三年,黄杨木俨然成为了他的知心朋友。他雕刻的印章和小作品,常常引得同学的羡慕。

与黄杨木的感情似乎在指引着他走向木雕事业。那一年,正好黄杨木雕厂招收新学徒,父母就帮他报了名。在几百名报名人员中,高公博与其他16位同学被选中,等他毕业后,便高高兴兴地来到了乐清黄杨木雕厂,开始了学艺生涯。

艰苦学艺

进入木雕厂后,高公博向王笃才老师学泥塑,向蒋遵义老师学素描和速写,在半年实习期中勤练基本雕刻技法、修细、泥塑和速写。这些与高公博的兴趣十分吻合,因而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学习条件特别艰苦,那时的参考资料很少,高公博千方百计从老师那里借阅到一本《艺用人体解剖》,连续3个月每晚抄录骨骼结构知识的文字并作临摹,直至深夜。

乐清冬季湿冷,贫困的高公博连袜子也买不起,寒冷的夜晚无法入眠,他就靠拼命敲木头、不停雕刻来取暖;夏季蚊虫叮咬,买不起蚊帐的他趁师父到外地做工时借来蚊帐才能安稳睡上一晚,否则就不停临摹、雕刻,直至用尽气力再倒下。如此刻苦,让他技艺飞速长进;而如此吃苦,也磨砺了他坚忍的性格,为后来的广阔天地奠定了基础。

学习的第一年,高公博开始崭露头角,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一年,他塑的一组泥稿《三个小孩救火车》,就已经在社会引起了一定关注。虽然功夫还不到家,人物形象的比例不是很协调,但这组泥稿被一位负责创作的老师看上了,略作修改,便成了一件好作品,这让高公博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等到进厂第三年,高公博开始正式创作。创作《白毛女》时,在粗坯完成后,原来16斤重的木料只剩下1斤6两。一些师傅知道了,非常心疼,因为黄杨木采自四川、湖北等地,运到乐清非常不易。这次的经历,让高公博逐步掌握了黄杨木雕工艺的一道道工序。如今,《白毛女》一直摆在他的工作室,既成为他回忆的一部分,也成为激励他前进、惜木的力量。

学徒期的积累,充实且壮大了高公博。在他的学徒期快要结束时,厂里举行了雕刻技能比赛,同一题材,规定三天完成,高公博只用了一天便完成。后来,厂里根据高公博的雕刻时间对原有工时进行调整,任务期随之缩短。

开创事业

本来,高公博学习木雕并不是为了艺术。他说:“当时不知道跟木头打交道也是一种文化,我只是简单地想学一门手艺,作为谋生的一种工具。但是,经历了对木的了解、交流、对话,我逐渐与木成为朋友,开始懂得如何‘读懂’它。”在与木的交流中,高公博逐渐掌握了木头的语言,并引为知己。这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布德尔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想拓展和深化你的创作,使你创作的艺术品趋向于高层次的成熟和完美,就必须着眼于事物内部结构的规律,从里面开始塑造他们。”他雕木时,往往在与木敞开心扉交流之后,而这种对话,缘起于一场不期而遇。

1978年8月的一天,到厂里仓库领料的高公博被一块木头绊了一下,差点摔倒在地。他定神回头一看,眼光顿时一亮,那块“害人”的黄杨木根块,竟似人体,平卧地上。高公博拿起根块,只见它身上被细藤围着,深深地缠出一条S形的凹槽。他看着看着,木料仿佛开始对他说话:凹槽里逐渐呈现出一位老人的脸,头戴笠帽,身披蓑衣,微露笑意。高公博不由自主地想起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加之他又想起了曾经帮助老人背渔网的往事,一股温情涌上心头。如此,一件绝世之作便出现了。不仅如此,此件作品打破了黄杨木雕如象牙般的光滑质地的追求,给黄杨木雕掺入了天然的粗犷。

高公博并不满足于此,他不断学习、探索、创新,以期在与木的交流中,真正读懂木的内心,展现木的美妙。在“济公”这一形象风行的年代,唤起了高公博对木雕的进一步认识。“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与木的天然韵味相当。得此想法,高公博几乎废寝忘食,他甚至特地邀请著名济公演员游本昌老师前来指导,一起切磋艺术。因木施才,高公博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他还尽可能搜集木料,创作了上百个不同形象的济公的壮阔篇章。此作品的成功,取得了许多突破和经验,衣褶处理采用转刀雕、抖刀雕的技法,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传统的写实衣纹的表现技法。

木雕路途中的苦,或许只有高公博自己知道。当时,高公博一家生活非常艰苦,他的爱人为了维持生活,日夜加班。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与两位同事有幸被推荐参加周轻鼎先生举办的动物雕塑研究班,为期3个月。因为曾有好几次去美院进修的机会都与他擦肩而过,他不想放弃此次机会。因此,他的两个孩子只好跟他到了温州,他们一天到晚被关在小屋里,生活没人照顾,让人十分心疼。但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高公博增添了无穷乐趣。有一次他得了急性盲肠炎,出院几天后,由于一心想创作,在手术伤口还没痊愈的情况下,连续几夜研究打砂磨砂效果。正是如此,高公博的木雕才会博采众长,匠心独运。

随着经验的加深,与木沟通也更加深入,为此,木的内心悉数为他敞开。为了深入发掘木雕的内在之美,高公博从来没有停留过脚步,不断试验,也不断吸取经验。最终,他成功开创出劈雕技法,将木材的内在美和艺术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他还险被毁容。原来,为了探究木相,高公博曾试图点燃木料,但他把酒精从约3米的高度慢慢往下倒,没想到酒精倒下去,黄杨木上的火焰直冲而上,进入了酒精瓶,并很快点燃了瓶身。高公博一急连忙甩掉酒瓶,岂料酒精四处飞溅,洒到了他的头部和身上,眉毛和头发都烧着了。事故后高公博还在琢磨,既然烧不成,不如劈开试试。随后,他选了一块结瘤疤的木头来试验。“一开始很难劈下去,我就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劈,等到完全劈开后,我惊呆了。黄杨木的劈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只见它舒展空灵,自然成趣,有着人工难以企及的特点和非凡的活力。我细细地观察这些劈纹,觉得它们本身就是天公的杰作,若加上人工的因势利导,它们一定能成为非常奇特的艺术品。于是我又找一些不同特点的木料劈开,各有奇趣,却都是妙不可言。我没料到,我一斧劈开一个深藏不露而又奇妙异常的美学世界。”这些在常人看来有点危险且平淡的经历,在高公博眼中却是神奇而充满了乐趣。

师道传承

享誉无数的高公博,如今已经六十六岁,仍痴迷木雕艺术。他引木为知己,互诉衷肠,杰作不断。在五十多年的木雕生涯中,高公博带过二十多个徒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大多数已经离开了黄杨木雕艺术界,留下来的小部分学生,如今也已经成为黄杨木雕艺术创作方面优秀的后备力量。

高公博的儿子,便是他学生中的佼佼者,中学毕业后便随父学习木雕技艺。但初中毕业的孙子就明确表示不愿从事黄杨木雕艺术。这让高公博看到:黄杨木雕艺术以家族的方式流传与发展是不现实的,而且发展的面也太窄了。因而,他开始思索黄杨木雕在传承和发展方面更深层、更实际的问题。

高公博坦言,目前黄杨木雕艺术面临着从艺人员急剧减少、手工技艺受到冲击、生源枯竭以及培养人才科学机制的缺失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建立传授与培养接班人的平台和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工艺应该与美术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举办工艺美术专业班,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传统工艺,而且让学习传统工艺的学生,能够由此获得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从而发挥传承的作用。同时,开拓传统技艺,使黄杨木雕艺术在发展中有更宽的路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公博立于黄杨木雕艺术界,仍不停求索。他痴迷于黄杨木雕,与木雕心性相通,犹如钟子期缘遇俞伯牙。而此种心有灵犀,正如他的一首诗:“道是黄杨树中珍,吾将其意纳入心。倘若往年已相知,如今见面倍觉亲。凿儿相拥不言轻,树赐灵性发奇音。欲问其中奥妙事,只需侧耳细细听。”此种情感,此种执着,此种努力,或许将带给传统工艺一个美好的明天。

高敏,乐清市柳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第八、九届青联委员、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乐清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高敏为高公博之子。1972年出生,15岁随父高公博学艺,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科,擅长黄杨木雕创作和室外雕塑艺术设计。26年来,不断探索与研究黄杨木雕艺术的技法,运用现代雕塑手法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情趣生动、造型优美、刀法明快、富有深刻内涵的雕塑语言。独创的新技法“创意雕”,是利用黄杨木材料的奇特之形体,巧借凹凸之布局,大胆运用乐清黄杨木雕的圆雕技法、东阳木雕的浮雕、青田石雕的镂雕技法巧妙融合,取它们最精辟的各种韵味与刀法,在具象中渗透意象之概念,以独立的个性思维来激活材质的灵性,力求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受到专家的肯定和大师的关注。

高敏的作品《较劲》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为黄杨木雕史上首次入选国家级权威性美术展览;《捉迷藏》等62件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中获得金、银奖。1998年由浙江省群众艺术馆、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了“浙江省青年木雕艺术家高敏作品展”。 先后6次代表浙江省政府文化艺术代表团赴意大利、法国、阿曼、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澳门、台湾进行文化交流和手工艺展演。作品和业绩曾先后入编《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文艺家选集》、《中华当代艺术家》、《首届浙江民间工艺优秀作品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温州民间艺术一百年》等多部权威典籍。2005年6月,论文《浅谈乐清细纹刻纸的历史与现状》获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论坛征文一等奖。《木雕生命》、《黄杨木雕美和趣》、《浅析乐清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的异同性》等25篇论文和作品在《人民日报》、《美术报》、《浙江日报》、《温州日报》、《浙江工艺美术》、《浙江文化月刊》等报刊和杂志上登载。黄杨木雕作品《较劲》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细语轻音》被国家大剧院永久收藏,《春天的故事》收藏于中国木雕艺术馆,《春之曲》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范力铭,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1978年出生于“中国根雕之乡”浙江嵊州;1994年开始从事木雕专业的学习和创作,师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吴筱阳,中国亚太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现任海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浙江省根雕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专业委员会会员。

范力铭的作品以人物见长,除了传统的观音、佛像之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成为范力铭作品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八仙过海》的壮观,还是《竹林七贤》的恬淡,还有《屈原》《李白》等古代文豪,都成为他“歌赋”的内容。他刀下的人物表情丰富、神态各异,巧妙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而在山水风光作品的创作中,范力铭更注重意境的塑造,一座凉亭、数间民屋,便勾勒出古朴宁静的乡村生活场景,仿佛美妙篇章,令人回味悠远。此外,范力铭还创作了一批海南题材的木雕作品,其中以海南古沉木为原料创作的《椰岛风情》,以及他和于荣胜等共同完成的作品《群婴会》都获得佳绩,备受好评。

范力铭2010年5月作品《椰岛风情》在2010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国家大师珍品系列会展-——中华木雕净瓶展”荣获特别金奖。2010年7月作品《群婴会》由范力铭、于荣胜等共同完成,荣获“盛世天工——中国木雕艺术展”金奖。2010年10月作品《佛国洞天》在海南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荣获金奖。2011年5月作品《敦煌飞天》荣获2011年中国美术“百花奖”(莆田)金奖。2011年5月作品《福在眼前》荣获中国·(宁海)根雕艺术论坛暨2011浙江省根雕精品博览会银奖。

陈全全,1980年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市,现为工艺美术师,温州市工艺美术师。1996年师从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

陈全全从开始学习黄杨木雕以来,特别注重和偏爱将小孩的形象融入到生活题材作品的创作中。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创作,形成了具有他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特色,也创作了大量作品。如作品《五福捧寿》就是塑造了五个小孩在拉寿桃时所要表达的生活场景。寿桃历来有健康长寿的含义,小孩又是希望和未来的象征,而且在传统雕刻手法下,他还特别注重刻画了五个小孩各自不同的面部神态,使该作品给人独特的幸福和希望。

近年来陈全全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级展览中获得金、银奖。2008年他的作品《五福捧寿》获第三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10年《童年趣事》获第五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银奖;2011年《夏夜》获第三届温州市工艺美术白鹿杯金奖,并被中国木雕艺术馆永久收藏;2012年《空竹情缘》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银奖;2013年《天道酬勤》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金奖;2014年《情系空竹》获第九届温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项松云, 1987年进入乐清特艺厂开始从事黄杨木雕艺术,1997年进入乐清市公博木雕艺术研究所师从国家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作品多次在全国展会上获奖。他从事黄杨木雕艺术20多年,一直潜心研究与创作,既吸收了黄杨木雕的传统技法又加入了现代审美的情趣,同时吸收了一些现代雕塑的创作语言。

2011年,论文《黄杨木雕艺术的个性创作》在浙江工艺美术杂志发表,同年荣获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获奖作品《自得其乐》荣获2008年中国(嵊州)根雕艺术精品展银奖;作品《实在舒服》荣获2009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铜奖;作品《呵护》荣获2009第四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及其它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博览会银奖;作品《嬉乐人间》荣获2010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铜奖;作品《农家风情》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作品《妈妈的好帮手》荣获温州市中青年工艺美术白鹿杯金奖;作品《印象童年》荣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银奖;作品《天伦之乐》荣获2012年(杭州)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作品《妈妈的好帮手》《实在舒服》被中国木雕艺术馆永久收藏。2013年4月《善对人生》荣获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得“明清居杯”银奖。2013年10月《乐在其中》“非遗薪传——浙江根雕艺术精品展”优秀展示奖。

乐清黄杨木雕艺术

木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浙江省余姚市出土的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物中,就有别有特色的木浆、木鱼等。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久并保存完整的黄杨木雕作品是留存在北京故宫的《铁拐李像》,它创作于元至正年间,距今已有650年历史。而乐清黄杨木雕起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晚清时,该项工艺在当地已经呈现兴旺之势头。但被乐清黄杨木雕界公认的祖师爷是朱子常。

乐清黄杨木雕是我国木雕艺术的一个重要种类,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黄杨木长年生长在高山峻岭和悬崖陡壁,生长周期极为缓慢,二十厘米以上直径的木材就很少见。但是,其质地坚韧,手感厚重,色泽柔黄光亮,纹理宛如象牙,雕刻成品随着年代的久远其色泽渐渐由浅入深,古朴端庄、沉着文雅。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圆雕艺术,作品主题突出,其用材讲究,色泽黄亮,纹理细腻,雕刻精细,造型生动,题材广泛,风格独特。经过一代代艺人的薪火相传和不懈努力,新品迭出,韵味无穷,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雕”。

据考,民间木雕工艺“龙档”和“雕花板”等,对黄杨木雕的出现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乐清地处瓯江口岸,水灾频发,人们便制作“龙舟”、“龙档”等辟邪物来镇水妖。每到农历正月,群龙起舞,灯火辉煌,十分热闹。“龙档”多用樟木制作,上面雕塑亭台楼阁和各种人物。在制作“龙档”的过程中,有艺人发现黄杨木雕刻人物效果远远超过樟木,黄杨木雕由此逐步脱胎成型。雕“龙档”的艺人也多是“雕花板”的艺人,他们的技法代代相传,不断提高,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工艺风格。

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开辟温州为通商口岸,当地对外贸易日趋活跃,海外交流也极为便利。温州境内又有名山雁荡山,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因素大大促进了温州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许多黄杨木雕作品也因此被四面八方的社会人士竞相收藏,乐清黄杨木雕开始声名远播。

晚清时期,温州籍黄杨木雕的接触雕刻家朱子常(1876—1934),继承传统雕塑技艺,结合黄杨木特点,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创新了一种清新雅朴的雕刻风格。他擅长人物雕刻,创作的《捉迷藏》、《六子戏弥勒》、《布袋和尚》等作品,人物形象简练光洁、神韵自然,深受社会各界欢迎。据《虞初近志·巧工遇记》记载:“子常雕刻绝精,尤擅佛像……神态如生,了无斧凿痕。”

新中国成立后,黄杨木雕艺术在党和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发展,无论是表现技巧还是题材内容,都更加丰富了。近二十多年来,乐清黄杨木雕艺术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艺术创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但是,由于黄杨木的珍贵性与传统圆雕艺术的局限性,黄杨木雕很难走出数百年来的局限,很难突破其艺术之藩篱。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的审美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传统黄杨木雕的造型和雕刻手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如果不能突破这个瓶颈,那么这个古老的工艺将无法在新的时代继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当代中国黄杨木雕工艺美术大师高公博为此开创了黄杨根雕、劈雕和意雕艺术,大胆开发具有时代特色的黄杨木雕艺术。(陈雪聪∕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