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 | 来源:城市商报
[摘要]张红根这个人实在是太痴了!不管是美食还是靓衣,也不论生活条件还是娱乐活动,统统都是浮云。在他的眼里,就只有红木竹节搭件。为了它,他甚至可以花六七年的时间专门做一件顶级的艺术品,而“没有时间”赚钱养家。
仅仅读过小学一年级的书,也不像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人那样出身“世家”,更没有像模像样地拜哪位行业内的大师级人物为师,但是张红根却将红木竹节搭件这项技艺演绎得非常好。
吸着五六元一包的香烟,家里几乎看不到什么装修,更没有特别像样的家电……跟张红根聊了很久很久,听他介绍他的红木竹节搭件梦,记者终于明白,他这个人实在是太痴了!不管是美食还是靓衣,也不论生活条件还是娱乐活动,统统都是浮云。在他的眼里,就只有红木竹节搭件。为了它,他甚至可以花六七年的时间专门做一件顶级的艺术品,而“没有时间”赚钱养家。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像我这么专心的人,估计难找了。要是我不做了,可能以后就没人做了。”
七年制作三件宝贝
张红根家里,放着他最心仪的三件宝贝:马车、官轿和游船,都是古代的交通工具,每件作品的手工红木竹节件都在两千元以上。其实,很多人都曾盯上了,想要出价20万买回去收藏,但都被他婉拒了。之所以不卖,是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辛酸和汗水,更凝聚了他堪称当代姑苏一绝的红木竹节雕刻手法。
在张红根的印象中,他17岁的时候,就有人来买他做的桌椅了。他还做过鸟笼、扇子、仿真家具等。很多作品还没有完工,就已经被“抢”走了。但在他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遗憾,就是没能做出一个自己满意的“代表作”。2000年起,他停下手里所有的活,四方寻师访友,改了数十稿,画出了构思精巧的仿唐代交通工具草图。在制作的过程中,他将每根红木件都加工成竹子的外形。
这套仿唐代交通工具就是马车、轿子、游船。张红根不识字、不认识专家,也没办法查历史古籍,所以每一件工具的造型设计都经历了很多周折。其中,马车是他请自己的儿子在他的历史课本上找到的唐朝马车原型;轿子则是仿照网师园里的一架轿子,然后根据唐朝一些画上的图案制作的;船是他请一个朋友的哥哥设计的,完全按照东山太湖边的大船,按缩小11倍的比例制作的。“这三样东西,我前前后后做了七年,除了这个,我基本上没有挣过一分钱,真是舍不得卖呀!”

张红根捧着红木竹节搭建游船
不经意间入了“山门”
清朝时,苏州是国内的三座特大城市之一,商家云集,手工业特别发达,由此也造就了以红木作坊为代表的艺人团队。到了清末,苏州范庄前、王天井巷、吴趋坊一带,更是聚集了很多红木作坊,当时小件制作极一时之盛。目前市场上用于收藏欣赏的木制工艺品,大多用材为檀木、红木、花梨木、乌木和黄杨木,都可以统称红木工艺品。其中,就有很多是那个时代的艺术品。
张红根介绍,红木工艺品形式上可以分为雕刻件和搭件。而他自己制作各种仿古造型的搭件,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竹节和起线,在全国来说是数一数二的。不过,说起来很多人也许不信,他既非“世家”,也根本谈不上什么学历,一辈子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甚至还没有正式拜过什么名师。“我就是喜欢这个东西,没办法!”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文革”来了。学校放长假,张红根干脆就不读书了,整天到处玩,也没人管。渐渐地,北寺塔边上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吸引了他的目光。那个时候,老先生整天搬个小凳子在外面坐着,雕些小件的红木搭件,今天一根筷子似的东西,明天一扇巴掌大的门或窗。在张红根的眼里,老人就像是个魔术师,可以“变”出无法想象的东西。
一来二去,张红根渐渐跟老人混得熟了。遇到不懂的地方,他问几句,老人也呵呵乐着,跟他说上几句。几个月过后,他去观前街买了把刻刀,找些树枝之类的,也学得刻起来。更多的时候,他跟老人一起刻。一老一少,坐在一起,也难得地成了当地的“一景”。老人还说起了红木搭件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入门的技巧。闲聊中,老人自称姓朱,这也成了张红根现在对老人的唯一印象。一两年过后,家人看他长大了,整天“疯”在外面也不是办法,就让他多干些家务活。于是,他跟老人见面的日子渐渐少了,有时候甚至是两三个月才去见一次。又过了一两年,他再去的时候,发现老人已不在了。此后,两人再也没见过。
做红木搭件要多构思
1973年,张红根下乡插队,1979年回城,在人造革制品厂当工人。不管到哪里,他都没有放下红木搭件手艺。1995年,工厂转制,他不再去找工作,全心全意经营他的“搭件事业”。
张红根说,自己做这行,差不多有四五十年了,除了一开始有朱老先生的指导外,其他时间完全是自己在琢磨。“我不认识字,但是我会学着画设计图。设计图对于红木搭件来说很重要,画好设计图的话,实物就算成功了一半。”因为没有师傅,他只能查老的资料或去书店研究家具书上的照片,去博物馆看古董家具的造型,去旧货市场“淘”点漂亮的家具小件自己模仿。“菜吃得可以差点,衣裳穿得可以差点。做我这一行,最关键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张红根说,“做红木搭件不能完全照抄别人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构思。”
“你会不会像那位朱老先生一样,也干到七八十岁呀?”面对记者的询问,张红根呵呵直乐,“真的不可能的。最近一两年,我就觉得自己的眼睛、力气都差了好多。要是能再干个六七年,就相当不错了。”为了让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前几年他找到了自己的亲弟弟,给自己打下手。这几年,他的名声渐渐大了,一些人主动上门来学技艺,为了这项绝活儿的传承,他也挑选了几位徒弟。(罗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