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1 | 来源:四川新闻网
[摘要]近日,记者走访四川宜宾江安发现,这里有很多木匠。他们从事着传统的手工雕刻,但由于无人跟学,木匠工艺也可能在这代人身上划上句号。
近日,记者走访四川宜宾江安发现,这里有很多木匠。他们从事着传统的手工雕刻,但由于无人跟学,木匠工艺也可能在这代人身上划上句号。
年近50岁的陈明强,在江安镇上的一条老巷里开有一个木工作坊,专门做木雕。陈明强店前的一条土路,平坦得有些光滑,印证着人们对他“小有名气”的评价。

陈明强为石头选择合适的木料
38公里长的长江河道流经江安,使这里成了长江石的盛产之地,被誉为“中国奇石之乡”。陈明强的木雕就是给玩家们的奇石做配套,用他的话说就是为奇石做“嫁衣”。
“我每个月都要来这里几趟,到他这里来的人,还有宜宾、泸州、成都、重庆等地的,甚至还有韩国的。”看着刚拿到手的座子,黄婆婆把自己的石头放了进去,一脸的笑,“现在木匠都不好找了,更不要说会木工雕刻的。他这个雕得好,每次我都很满意,收费又合理。”
“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学木工。那个时候,每家每户都要做家具,屋里摆的用的,全靠木匠手工做。现在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谁还请人做呀?”陈明强说,“那时的人们把置办家具当成一种快乐。有人结婚的话,女方家里的人要提前四五个月备木料,床、衣柜、碗柜、桌凳、洗脸架……全套做下来要两三个月时间。过门的时候全部抬到男方家里,就是一个新家。”

雕刻好的乌木底座
陈明强24岁那年,市场上开始出现组合家具,没有人愿意再请木匠来做,为了生活,他踏上开往广州的火车,开始了3年的打工生涯。
在广州,出于爱好和手艺,陈明强找到了一份仿古家具厂的活。进了厂后,他才发现,被乡亲们不屑的手工家具,在这里竟然成了高档品。
3年后,陈明强决定回家,重新拾起木匠手工活。这个时候,也是奇石刚开始风靡的时候,玩家们开始找上门来,要他帮着做底座。木雕成了陈明强那时的副业,直到后来他发现这里面的商机,将其转为了主业。广州打工3年学到的知识,让陈明强在本来为数不多的木匠中脱颖而出。
再后来,陈明强忙不过来的时候,妻子和妻弟一家都来帮工。每天,他们四个人可以做成八件木雕底座,赚到千元左右的加工费。
“不想学,好累人哟。”陈川是陈明强的大女儿,问她想不想学木雕手艺时,她笑着说。
“儿子还在念高中,暑假的时候还有兴趣学学,但都沉不下心。”陈明强说,等我们做到老的时候,木匠可能就真的再也没有了。(康菊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