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行业黄金媒体

热门搜索:拾贰空间老周家居红古轩友联·家

您的位置:品牌红木网 >> 资讯中心 >> 红木行业评论 >> 正文
工艺美术品该如何市场化
2013/11/02 | 来源:湖北日报
[摘要]在昨日开幕的第14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湖北工艺美术品悉数惊艳亮相,其历史之悠久、品类之丰富、技艺之精湛,令前来参观的嘉宾目不暇接。在享受美的同时,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化,又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在昨日开幕的第14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湖北工艺美术品悉数惊艳亮相,其历史之悠久、品类之丰富、技艺之精湛,令前来参观的嘉宾目不暇接。在享受美的同时,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化,又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

昂首欲飞的双龙,洁白如玉的船身,天下名楼黄鹤楼立于其上……这是湖北仙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路光荣的立体贝雕《黄鹤玉龙舟》。

66岁的路光荣是仙桃淡水贝立体雕刻工艺的首创者。在《黄鹤玉龙舟》上,他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工艺,同时将书法、篆刻、纹样设计融为一体。贝壳性质脆弱,加工困难,仅龙舟上的鳞片有上万片,全部要手工制作,这条玉龙舟耗时数年方成。

调查发现,像路光荣这样花费数年完成一件作品的大师不在少数。其中固然有艺术创作规律的需要以及工艺美术大师精益求精的追求,但也反映出靠大师个人单打独斗的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化要求。

仙桃市银鑫贝雕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展台上,也摆着一条黄鹤玉龙舟。公司负责人徐银枝称,这件产品需要多名工人忙乎大半年,但买家寥寥。当记者追问,企业为何不与路大师合作?徐银枝表示,“没想过要这样做。”

“缺乏分工协作,成本、产量都成问题。”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张明修建议,工艺美术品可以借鉴工业品的生产方式,由大师本人把关制定规格、价格,将部分简单重复的工序外包出去。这样,作品质量、数量才有望符合市场需求。

细分市场赢得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友谱,是祖传邓氏麦秆画的第六代传人。一根根不起眼的麦秆,经10多道工序加工成了薄薄一片,再由手工剪裁、拼贴、熏烤,就形成一副充满灵气的画作,一副《清明上河图》麦秆画,他画了3年,价值50万元。

“完善工艺,开放教学”,邓氏麦秆画市场化道路走得较顺,与这种发展思路密切相关。“必须使它从高端艺术品走向市场,扩大影响。为此,我们将作品分成三类,一类走市场化路线,一类以精品为主,还有一类针对收藏市场。”邓友谱说。

与麦秆画类似,襄阳程河柳编也是不断拓展产品类型,挖掘细分市场而取得了成功,如今程河柳编发展到五大类400多个系列3000多个花色品种,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突破市场化老瓶颈

近年来,湖北传统工艺美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已形成了一些相对集中的工艺美术品产区。2012年底,全省工艺美术行业规模以上企业3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

湖北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张明修介绍,这一产值与别的省市比较并不算大。“湖北工艺美术产业曾经辉煌过,但由于市场化不够,没有占到文化大省应有的市场份额。”张明修说,直到近年,市场需求上升,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全行业才有所回升。但他表示,湖北工艺美术产业的市场意识还不够。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艺术品拿到市场上去卖太丢人。

此外,对艺术精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与浙江、江苏、北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突出反映在湖北工艺美术品多而不精、特色产品少。这些因素,是制约湖北工艺美术品市场化的老瓶颈,亟待突破。(罗杰∕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