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行业黄金媒体

热门搜索:印巷森刻美联恒达木业古佰年

您的位置:品牌红木网 >> 资讯中心 >> 红木行业新闻 >> 正文
木雕上的珠江“清明上河图”
2013/09/05 | 来源:南方日报
[摘要]在距离广东省广州市区60多公里的从化市,一次偶然的文物普查,让一块历经沧桑的木雕封檐板重见天日。这块雕工精美的封檐板真实反映了清朝中期广州珠江北岸的图景,堪称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所有因水而名的城市,都留下了关于水的文化印记。从西子湖上的无数诗篇,到秦淮河畔的戏曲传说,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北宋首都开封的《清明上河图》。反观岭南水城广州,关于旧时江城风华的文化资料能让人记住的似乎不多。

在距离广东省广州市区60多公里的从化市,一次偶然的文物普查,让一块历经沧桑的木雕封檐板重见天日。令人惊讶的是,这块雕工精美的封檐板描绘的不是常见的花鸟、戏曲等内容,而是真实反映了清朝中期广州珠江北岸的图景,堪称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抢救回来的“清明上河图”

从化市太平镇钱岗古村,一个始建于明朝的村落,居住在这里的是“宋末三杰”之一陆秀夫的后裔。

这个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着900多座房屋的村落,比从化建县的时间还早200年,故有“未有从化,先有钱岗”一说,其历史悠久可见一斑。

陆耀洲老人今年80岁高龄,是陆秀夫第33代世孙。在著名的广裕祠前,陆耀洲老人指着房檐上一块长达八九米的封檐板告诉记者:“整个钱岗古村最宝贝的就是这块板子,现在这块是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封檐板刚发现的当天就被博物馆收走了。”

所谓封檐板,就是钉在屋檐下既能保护桷头不朽,又起到了装饰作用的木雕刻板。这块封檐板原本是用长马钉钉在西更楼的屋檐下。与岭南民居封檐板常见的花鸟戏曲纹样不同,这块封檐板刻画的竟然是真实的珠江江城图!

老人苍老的目光在这块封檐板上摩挲,这块封檐板在陆氏子孙头上挂了几百年,虽然他们不懂文物,但对这块古老的木板却有着深厚的感情。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古物都被“破四旧”,砖雕、灰塑、木雕上的花纹、人物头像统统被铲去,淳朴的钱岗村民用黄泥糊在这块木雕上,写上革命标语,才保住了这件重要的文物。

尘封多年,这块封檐板得以现世还多亏了政府的一次府第民居补查。2000年5月,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继续补查府第民宅的通知》,时任从化市委书记的陈建华(现任广州市市长)领队组团普查文物,足迹遍及城乡各地,就是在这次“急需补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座明清古村落——钱岗古村,进而发现了这幅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的“珠江江城风情图”。

最早描绘珠江北岸城南风情

为了目睹真品,记者来到广州市博物馆,实地寻访这块被誉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的“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

这块广州清代木雕“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总长8.6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由三段组成,材质由樟木构成。程存洁馆长向记者详细解说了这块封檐板上面的景物,并告诉记者说:“这是我国境内目前最早一块描绘珠江北岸、广州城南风情的图画,是广州大量生产外销画之前的一幅早期写实佳作。”

纵览这幅“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木雕画,整幅画面分为三段,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再现了清朝初期广州珠江北岸沿江20余里的美丽风景,封檐板木雕的上半部分表现的是广州城的城市风貌,下半部分雕刻的是珠江美丽的景色,因此被专家命名为“江城风情图”。这块广州“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用非常写实的雕刻手法生动再现了清代广州城和珠江边的繁荣景象。它不仅验证了很多文献中的记载,还填补了一些历史记载的空白,是研究清代广州历史的珍贵资料。

据悉,广州“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的左右两边分别表现的是清代广州城东郊和西郊的景色。在画面上可以看到广州城东郊层峦叠嶂、山岗相连,恰好印证了明末清初文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的记载:“广州东有砺山,在琶洲之下,虎门之上,高数十丈,一路崇岗叠嶂以千数。”

在这幅“珠江江城风情图”中,从左至右可以看到西炮台、广州城门、花塔、光塔、镇海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琶洲塔等广州当时的标志性建筑,一个个熟悉的场景跃然板上,一个个表情生动的人物在画面里游走。

在这幅近9米的长画卷上,创作者共雕刻了49个人物。有趣的是,画上还出现了几个戴着礼帽、手持手杖的洋人。在江城图的左侧,描绘的是广州东郊的田园景象,一个穿着长筒皮靴的洋人正站在江边看风景;而在图上的商馆区,也有一座石拱门西洋式建筑,楼上同样站着一个老外。这说明当时广州确实是一座“国际化都市”。

除了人物之外,29艘各类船只,140多棵千姿百态的榕树,更有40多座各类房屋和亭台。程存洁告诉记者:“独具匠心的雕刻者还利用层层的波纹展现出珠江水浪,把江水推进的方向描绘得惟妙惟肖。”

或创作于乾隆某年的清明节前后

“如今,这块封檐板的作者已经无从考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其创作于公元1733年至公元1757年乾隆年间某一年的清明节前后。”程存洁说。

程存洁向记者讲述了他的论证:在这块封檐板的商馆区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外国人在楼上来来往往,另外在郊区,也就是封檐板的最右边,我们还可以看到有洋人在里面活动,反映18世纪初期广州有大量的外国人来到这里做贸易。最重要的一点,商馆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海珠炮台与天子码头之间,根据这一细节,由此可以考证出这块封檐板创作于广州城区的商馆区修建之前。据悉,广州商馆区(也就是十三行夷馆)在1757年修建于广州城西,在此之前,广州商馆一直没有固定的场所。

展现“一口通商”前的千年商都

展开清中期广州的外销画,其所描写的景物与“珠江江城风情图”可一一印证。

程存洁表示,“珠江江城风情图”所描绘的广州,应处于乾隆时期早期。那时广州还未成为全中国“一口通商”的口岸,但作为仅有的几个外贸城市,广州的国际贸易已经非常发达。当时中国几个主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宁波对接的是日本,而广州对接的则是英法德等西欧国家。

在“珠江江城风情图”上,我们看到广州城里有洋人,但江上往来繁忙的几十艘舟船中,却见不到一艘西洋帆船。这是为什么?程存洁分析说,清朝规定,西洋商船只能停泊在黄埔港,西洋商人则可以租用城内的民居居住或存放货物。

将当时的珠江江城图景与今天的广州对比,一种沧桑感油然而生。当时从珠江上遥望,俗称“五层楼”的镇海楼是全城最高的建筑,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能清楚看到它的身影;如今广州江边高楼大厦林立,早已不见镇海楼。(罗杰∕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