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行业黄金媒体

热门搜索:东方之信红木清韵红木京熹家居居典红木

您的位置:品牌红木网 >> 资讯中心 >> 红木人物访谈 >> 正文
杨燕解密“京作”:京作工艺传承、创新与发展
2013/07/26 | 来源:法制晚报
[摘要]京作家具是传统工艺最高成就之荟萃,针对京作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皇林苑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燕。

京作家具是传统工艺最高成就之荟萃,针对京作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副理事长、北京皇林苑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燕。

记者:京作家具是传统工艺最高成就之荟萃,京作的历史文化该如何传承呢?请您从具体和微观方面,谈谈京作的工艺传承及其创新与发展。首先,传统概念上的京作家具,工艺上都有哪些源头?

杨燕:最直接的源头是中国传统家具工艺。中国传统家具发端于周秦,备于唐宋,盛于明清,曾达到了中国乃至人类家具艺术顶峰。京作家具正是在这个顶峰时期诞生于宫廷,其工艺传承直接的源头就是历代传递下来的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家具技艺,比如诞生于七千年前并经过不断发展变化的榫卯结构、自唐宋起便得到重视的整体造型和外观雕刻,明代文人赋予的线脚与形神艺韵等等。这些都是传统家具的本体,构成了京作家具的基本要素。

记者:您曾以系列篇幅讲过中国家具与传统建筑结构、工艺的对应关系,京作家具工艺除了来源于家具本体外,与中国古建筑又有哪些关系?

杨燕:京作家具诞生前,中国传统家具对古典建筑和内装修就有大量的借鉴。房屋和家具类似于母子关系,因为家具比建筑出现得晚,它诞生时便会对建筑学习模仿,如大木梁架结构、横梁与竖柱的衔接方式,以及家具纹饰图案。传统家具和古建筑有三大相似点:一是使用材料都以木头为主;二是都是榫卯结构;三是独特的应力,用榫卯和框架结构相互咬合牵制形成强大支撑力,稳定性好,牢固耐久。以这三点为基础,家具对建筑从宏观到细节都有借鉴和吸收。中国古建筑和古典家具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二者有相通之美。

记者:京作家具除了继承前代家具、古典建筑外,对其他的传统工艺美术是否也有借鉴吸收呢?

杨燕:人的审美趋向随着时代在变化,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平淡之极也会重新走向绚烂。京作家具就是由宋、明的平淡、简约走向绚烂的典范。京作诞生于宫廷,为清盛世统治者服务,仓廪实而知礼节,人在富足后就会追求精神享受。从现在传世的京作家具看,当时的皇帝很注重精神愉悦,也特别会“玩”。他们把以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成果都“玩”到了家具上,在更加突出雕刻装饰的同时,融入了各种工艺纹饰图案,在雕刻艺术和装饰镶嵌装潢方面登峰造极,出神入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弘扬京作文化,应把握好工艺传承与创新关系

记者:要谈创新必须先继承,有继承才能推陈出新。您觉得中国古典家具需要继承些什么?

杨燕:要创新,首先要把中国红木古典家具弄懂,理解透。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儒学为主的大文化体系,也有对纹饰符号、名称音韵讲究的民俗文化和社会泛文化体系。只有对这些文化体系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做到合理扬弃。要继承红木古典家具本体性的东西,就以京作家具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家具而言,我认为有三点很重要:榫卯工艺不能丢,框架结构不能丢,线条和线面结合达到的整体美和神韵不能丢。这些都值得继承。

记者:有人说,现在不少厂家的东西都在继承明清,很少有新东西,更难见突破之作。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杨燕:继承实质上并不是要因循守旧,一成不变,而是要接过前人的优良传统,推陈出新。但这个推陈出新需要一个过程,明清家具顶峰的形成是有以前上千年的家具史做铺垫,才形成飞跃。当代红木家具产业兴盛起来才是近十年的事,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需要潜心钻研,通过日积月累,由量变达到质变。

另一方面,有眼光的企业一直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做着创新的文章。比如皇林苑,在设计制作京作红木家具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匠师们首先要做好继承的文章,坚持榫卯结构,经典的框架结构和点线面比例要合乎规制。继承的工作做好了,创新才会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记者:您觉得现代红木家具产业在创新方面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功课?

杨燕:近年来我发现,红木家具的消费群体正在趋于年轻化。年轻人看到精美的红木家具,也会着迷和陶醉。红木家具毕竟同时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时代变了,人们对它的要求也在变化。要适时把握好时代的新要求,与时俱进。首先居住环境在变化,过去住深宅大院,青砖黛瓦,建筑是砖木框架结构,居室内以方方正正的空间为主。现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空间平面多变,几乎每家都会有异形空间。红木家具的风格要不要随居室风格变化?怎样变化?都给我们设计制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其次是现代人的身体生理状况、生活习惯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审美趣味也与古人有很大不同。只有创新,才能适应现代人新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

记者:按您刚才所说,创新不可以随心所欲,应有一定尺度。这该怎样把握?

杨燕:不创新就没有发展,随心所欲地创新又会出现“四不像”,比如有人说他做的是京作家具,却把民国一些蹩脚的东西或前边元明的元素混在同一款家具上,成了“三世同堂”、“四世同堂”,这就是四不像。只有吃透了传统家具的精神,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觉得创新要把握一个原则:兼顾时代发展、人的使用需要和家具的艺术性。满足了使用要求但看着不美,没有艺术性,那不行;艺术上做得很前卫,没有实用价值,也会脱离了家具的本体。

在苏作、广作、京作等中国传统家具流派中,京作在历史上是纯粹御制、御用的“官窑”。雅尚典藏特刊邀请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京作红木传承人和研究者、北京皇林苑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燕女士,解密京作家具工艺要素、用料特点、造型风格、纹饰主题、雕刻艺术、历史文化传承、现代创新发展及投资收藏前景。

创新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经典的桥梁

记者:大家知道皇林苑在新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方面一直做得不错,目前已发展成为京作红木的一杆旗帜。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您有哪些心得?

杨燕:从时代需要出发,在红木家具的造型上,可以结合现代居室环境和人们对家具使用功能要求进行创新。旧时的传统礼数对人的行为举止有着很严格的束缚,讲究坐姿方正,这在古典家具上也体现了出来。现代人倾向于舒适、休闲,则更多地喜欢合乎身体尺度和舒适度的家具。考虑到这些因素,皇林苑在家具创新中,注重设计制作合乎人体工学、用起来舒适的红木家具,深受欢迎。比如京作家具中的宝座,传统的尺寸都很宽大,当时这样设计并不是因为人的身体宽大,做小了放不下身段,而是为了体现皇权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如果现代人去坐这个宝座,估计就会出现“四不靠”。皇林苑在设计中尊重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习惯加以改进,而榫卯结构、打磨及雕刻这些精髓方面则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皇家传统,这么一来,消费者反映使用起来更加人性化了。

记者:刚才讲了创新是扬弃的过程,知道了遵循什么后,怎样恰当地舍弃?

杨燕:据皇林苑多年来实践经验,我觉得要创新就要丢掉一些陈旧的东西,比如老家具中本身就粗制滥造,存在问题和缺陷的东西;其次是过分雕饰,弄巧成拙、累赘无用的东西;再就是不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的东西。

记者:创新涉及知与行、实践和观念,怎样更好地把创新观念融入到家具设计制作的实践中去?

杨燕:首先要有创新的思想观念,接下来才是方法和技艺。思想观念是知识、文化、技术和审美能力等的综合,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整体素养和魄力。振兴红木家具产业要靠有思想的人。因此,皇林苑在企业中高层人员中历来注重吸收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这样,我们设计制作的家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皇林苑在家具制作中特别注重创新。比如榫卯结构,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家具结构要求设计了新的榫卯样式,这就使得我们生产的红木家具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更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要求。

记者:皇林苑多年来的努力和获得的荣誉有目共睹,产品越来越受欢迎。创新有哪些成熟的步骤?又有怎样的长远规划?

杨燕:我认为,红木家具的创新要讲究以人为本。皇林苑在创新过程中首先在市场广泛调研基础上拿出人性化的设计方案,每年做出若干款创新产品,让市场消费者检验,再根据消费者的反馈推敲改进,走出了一条与市场相结合的创新之路。要继承过去的经典,缔造未来的经典,我们在创新之路上大有可为。(梁草吉∕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