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5 | 来源:民营经济报
[摘要]马未都,汉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马未都名片
马未都,汉族,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超级畅销书作家,2008年,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
马未都下过乡,做过文学青年,当过编辑,有过作家称号,青年时代的他,有着被媒体称之为“传奇”似的人生经历;现任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收藏家,刚到知天命年纪的他,便是古玩收藏界一位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他,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古典艺术博物馆,真可谓文化与财富并收。
1.爱好收藏 颇具传奇色彩
马未都,18岁插队京郊农村,1975年回城当工人。1995年,他辞去公职,专心致志从事收藏,从此,他由一位不知收藏为何物的车间工人,逐渐成为至今拥有众多宝物的文物收藏大家,他的人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然而,马未都却对记者说:“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传奇,我只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到了今天。我们这代人的命运都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严格说,跟个人经历没有多大关系。如果真要说有传奇色彩,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动荡太大,50年代,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每十年都有很大的变化,关键性的变化太多了。”
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绝大多数人在拼命为购置彩电、冰箱而把家中“不值钱”的老玩艺儿卖掉、甚至扔掉的时候,马未都便把握了这个机会,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马未都说,他的很多藏品是跟朋友“交换”过来的,上朋友家看到有喜欢的东西就管人家要,甚至买点东西去与朋友交换。那时候的文物商店内销部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才售10元钱,信托商店一对红木圆椅才卖15元钱。于是,他凭着不太高的工资和稿费,将老百姓家中藏品一件件收集起来。地摊、文物商店、文物市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随着收藏日丰,悄然中攒下了上千件瓷器、玉器和古典家具,完成了原始积累。到了80年代末,他的藏品已经小有规模,成为京城新崛起的收藏名人。
2.摸出规律 慧眼识赝品
马未都从一件藏品都没有,也可说是空白做起,到现在拥有上千件珍稀古玩,全凭一双慧眼和过人的胆识,用他的话说:很简单,用心和悟性!他对每件古玩都很用心:“最早买回来的古玩,我都不是简单看一眼就扔一边,一点一滴,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微的地方我都要把它搞清楚。古玩不是没有规律的,看多了也就琢磨出规律来了。”
现在的马未都,能准确鉴定陶瓷的年代和品质,很少看走眼,甚至看到瓷器正面的图案马上就能说出另一面的花纹,这是因为他在器物上琢磨出了信息,读出了文化。马未都说:这和其他艺术一样,付出和收获不一定成正比,画了一辈子的画也不一定能成为世界大画家,天赋至关重要。然而,古玩市场赝品泛滥,马未都也不是神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说,“早年对瓷器还不是太在行,有人告诉我他家里有一对青花瓷器,到他家后光线不亮,我看差不多就买下了。回家后才发现不是康熙年间的瓷器,而是光绪年间的仿品。其实犯些小错误也是好事,我可以及时纠正,后来我买大宗文物出错就很少了。”
如今慕名前来找马未都鉴定文物的收藏者络绎不绝,他对自己目前的判断力很有自信,坦言道:自己正处于年龄上的黄金期。“我二十几岁开始喜欢收藏,今年50,累积了二十几年的经验,现在正是最好用的时候。”
3.行家出场 把关电视连续剧
马未都的名声在文化圈人尽皆知,2004年张国立、王刚、张铁林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再现了民国初年至解放初北京琉璃厂古玩商们的兴衰往事。为了确保古玩不“露怯”,特意请来马未都把关,专门负责文物的鉴定,把穿帮的硬伤一个不漏地枪毙。
据马未都介绍说,道具不可能全部用古董,但是剧中仿制品都经自己过目,就连铺子里放置古玩的架子也力求写实。根据其建议,剧组还找到一知名家具厂特意打造了一批红木紫檀的家具。按理说,一部戏不可能没有硬伤,但是有马未都把关就是希望最大程度地尊重观众,不糊弄观众。马未都说,张国立找他就是为了在专业性上提高一个台阶,不至于贻笑大方。于是,古玩字画怎么捧、怎么“过手”、怎么卷、怎么品都是按照行内规矩来。由于拍片风险大,马未都可不敢冒险把珍贵古玩搬到片场,但是他也随身携带着一些小道具以备不时之需。比如玉佩,男人、女人佩带的玉佩都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时代变迁,样式和戴法也有很大不同,因此马未都携带的这些小玉佩也起到了大作用。
4.传承文明 开办私立博物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无人问津的“老玩艺”重新变得价值连城起来。特别是近几年,一浪高过一浪的文物收藏、文物投资热潮席卷中国大地,真可谓应了当今最流行的一句话“盛世藏宝,乱世藏金”,对此,马未都直言:“现代人对文物的热情,很大一部分还是源自经济上的热情,它值钱啊。”他认为,文物收藏应当视为一种业余爱好,心态要比较平和,而投资古玩,关键在于熟悉自己的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化生活品质。
马未都认为,博物馆是舶来品,中国人之前没有博物馆的概念,更不会有私立博物馆的概念。他开办私立博物馆,就是想学西方开明的态度,尽管所有权是自己的,但是文化财富应当是全社会共有的。他希望人们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提高生活品质。观复博物馆如今改为理事制,全体理事为社会承担责任。他说,就算自己哪天不在了,有了理事会,“观复”还是可以继续运营。所有的理事都是功成名就,没有人想利用观复赚钱,只是希望在此享受文化的乐趣。
现在,观复博物馆的墙上挂着一幅根据老照片画成的油画,画面上是一排民国初年的知识分子,长袍马褂,目光坚定执著,最右边却站着一身现代改良唐装的马未都,黑白与彩色,近代与现代完美交融,继续诉说着文明的传承。(编辑/木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