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行业黄金媒体

热门搜索:雅居阁苏阳红华夏一品越府红木

您的位置:品牌红木网 >> 资讯中心 >> 红木人物访谈 >> 正文
陆光正:传承文化,既要能动手还要有理论积累
2014/10/23 | 来源:凤凰宁波
[摘要]陆光正先生是浙江东阳人, 13岁起就进入木雕行业,15岁师从东阳著名的“雕花状元”楼水明先生,18岁时进入中国美院进修。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百鸟朝凤》、《三英战吕布》、《锦绣中华》等四百多件精品,为多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荣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

人物名片:

陆光正,浙江东阳人。 13岁起就进入木雕行业,15岁师从东阳著名的“雕花状元”楼水明先生,18岁时进入中国美院进修。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了《百鸟朝凤》、《三英战吕布》、《锦绣中华》等四百多件精品,为多家博物馆收藏。2008年荣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陆光正

记者:陆大师,从您的简历中,我看到您是“雕花状元”楼水明先生的“关门弟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师承对于您的艺术创作起到哪些帮助?

陆光正:师传是一对一传授,师傅把一代一代的经验传下来,这些经验传授,都是在工作中通过示范来告诉你,直观性强,是与学校不一样的。

记者:我注意到,您20岁左右又到中国美院进修,学院教育与师承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学校对您的艺术创作有哪些促进?

陆光正:我十七八岁去中国美院进修,这个进修是我们自动地找老师求教,一般假期全都在美院,主要是训练绘画,进修的效果比较好,因为这是我们工作中迫切需要的东西。我13岁进技校,14岁进工厂跟师傅学徒,手工经验已经很丰富了,再进修,学校学习的那些理论很快就会被我们掌握用到工作中。我认为,两种学习都不能缺,光师傅带徒弟,不行,光学校学习,也不行。

记者:您的意思是先动手,然后再去学理论,这样相辅相成,效果更好一点,是这样吗?

陆光正:是的,我学习了四年技术后,再去美院学习了五年,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把美院学习的知识用到工作中,这样提高就快了。后来我在东阳办技校,也是这样教学生,先学手工后学绘画,现在很多人成就相当不错。如果先在美院学习再回过头做手工,那效果不太好,太慢。

记者:在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您创作的珍品有四百多件,这些作品,哪些您最满意?

陆光正:也只能说是作品吧,如果说是珍品,我还没有自己完全满意的。现在木雕主要做工程装饰,是一些大型的雕刻、壁画,做的比较多,传统木雕空间比较小,这种产品体量太大了,我们只能一面做一面学。我们要把以前技艺用到现代建筑上,有些地方也要有新的创造。

记者:您做的大型壁画,很多都成了传世之作,尤其是为新加坡“董宫酒家”设计的巨型木雕装饰,引起了前总理李光耀的称赞,您是如何进行木雕工艺创新的?

陆光正:大型壁画有的八九米,有的几十米,做起来木头用的不一致,容易开裂,严重影响了艺术品的质量,有一段时间我们认为这种创作可能是死路一条。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我们在材质、厚度、纹理、纤维等多方面找到了突破口,现在我们的大型木雕壁画再也不会开裂了。后来做的一些大型壁画,在一些高档场所都有,效果都还很好。

记者:您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您认为如何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光正:我刚才讲过,既要会动手的技术,又要有理论的积累,但更要有文化,在继承中创新,让历史文化在新的时代创新,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事。现在的技校生太少,学员动手能力不强,这直接影响了木雕艺术的传承,应当加大学员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陈雪聪∕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