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行业黄金媒体

热门搜索:华行红木万家宜红木苏阳红名雅居红木

您的位置:品牌红木网 >> 资讯中心 >> 红木人物访谈 >> 正文
刘承林:红木雕刻艺术的传承人
2014/08/21 | 来源:如东新媒体
[摘要]江苏省南通有这样一位从事红木雕刻的手工艺人,他就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承林。8月初,记者来到江苏南通承林红木艺术精品雕刻工作室,见到了这位手工艺人。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其中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民族的历史性。 

江苏省南通有这样一位从事红木雕刻的手工艺人,他就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承林。8月初,记者来到江苏南通承林红木艺术精品雕刻工作室,见到了这位手工艺人。

在刘承林的工作室里,精美的雕刻作品摆满了屋子。“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我用心去做的,我都舍不得卖,这里最久的一件作品已经摆放了8年多。”刘承林笑着告诉记者。

说起刘承林与雕刻的缘分,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会儿,正是飘檐滴水踏步床兴起的时候,一大批从事雕刻的手工艺人被带动起来。在这样的契机下,求学于桐本雕刻专业院校的刘承林一毕业,便跟随师傅挨家挨户地做房屋雕刻和飘檐滴水踏步床的雕花。

1993年,飘檐滴水踏步床的市场逐渐不景气,不少手工艺人开始寻求薪水高的工作,转行去单位上班。刘承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加入南通巨匠艺术品有限公司,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做起,正式走上了红木艺术精品雕刻的道路。 

“我就算做得再好,也是在复制别人的作品”,积累了一定技术的刘承林不甘心一直复制别人的产品,好胜心强的他找来了“番人骑象”的图片,经过一个多月的不眠不休,终于完成了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当时,我十分困惑如何将作品里面的链子用木头做成功,且要做到环套环。后来,我仔细研究后,将链子进行整体制作,终于做成了。”刘承林自豪地说。 

2006年,刘承林从公司辞职,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农田里蝈蝈的叫声,“葫芦蝈蝈”的创作想法便一下子萌生开来。“葫芦是传统的雕刻题材,寓意‘葫芦葫芦,福禄福禄’,我再加上蝈蝈这个艺术元素,将两者结合起来,更加生动”,刘承林介绍道:“这个作品从画图稿到创作,一共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才得以完工。”

此后,刘承林相继创作了一系列田园作品。其中,以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为原型,以蝴蝶为主角的“春意盎然·蝶恋花”更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作品中,15只从天而降的蝴蝶停留在一块长52厘米,宽22厘米,厚12.5厘米的大型黄杨木上,身姿优美,体态轻盈,飘舞于树林花丛间,惟妙惟肖。“当时,我为了把蝴蝶的翅膀刻出蝉翼的轻薄感,花了很多时间去摸索,一心就想怎样才能把木材雕成透明的。我就去观察知了的翅膀,把知了翅膀的理念运用到蝴蝶翅膀上来,用工具一刀一刀地刮,一遍一遍地磨,当第一片透明翅膀做成功时,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承林创作的“蝶恋花”为他带来了许多的荣誉与赞许,更加坚定了他的雕刻信念。刘承林本人也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工艺美术家、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吸纳为会员。 

为了更好地让人们了解红木雕刻,刘承林与如东民间文艺家协会通过五年的时间筹建了红木艺术展示基地。“许多传统技艺都存在艺在人在,人走艺亡的困境,我作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文化艺术是我的责任,我不能眼看着传统技艺的失传,于是便产生了建立红木展示基地的想法。

今年6月16日,倾注了刘承林满腔热情的红木展示基地终于揭牌了,“我希望能够通过展示基地的成立,培养出一批年轻人,传承雕刻技艺,发扬传统文化”,刘承林自信满满地说到。( 陈雪聪∕编辑)

标签:

相关推荐

/ focu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