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8 | 来源:新浪收藏
[摘要]2012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国宝档案》栏目里介绍了广州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黑漆描金缝纫台,这是一件19世纪专门用于外销的广作家具。
清代黑漆描金缝纫台正面图 (广州博物馆藏)
2012年8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国宝档案》栏目里介绍了广州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黑漆描金缝纫台,这是一件19世纪专门用于外销的广作家具。自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以来,广州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大量的外销商品由海上丝绸之路流入欧洲,在西方各国掀起一股“中国风”。这件金碧辉煌、造型独特的广作家具就是广州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需要,创作生产出来的浓缩了东西方艺术及工艺精华的外销艺术品,它生动地述说着19世纪广州口岸的贸易历史。
这件黑漆描金缝纫台为木胎漆器制,长76.5厘米,宽36厘米,高72.5厘米。缝纫台由台面、瓶形腿和位于台面两侧的储物空间三部分构成,通体髹黑漆,用金彩描绘人物、花草等图案,并配以精致的雕刻,显得金碧辉煌十分华贵。缝纫台台面以及四周共描绘有17幅人物图,台面中间的图案略有磨损,但仍能辨认出远处的亭台楼阁,近处的花草树木。瓶形腿部描绘有花草图案,台脚雕刻成相背二龙首造型,龙口以红色彩漆填充,这是外销家具中常见的台脚装饰,有尊贵和吉祥的寓意。

清代黑漆描金缝纫台侧面图 (广州博物馆藏)
清代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在原料来源及与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炽烈的岭南文化与奔放的西方艺术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广式家具风格。尽管造价高昂,依旧不可阻挡广式家具风靡本国甚至远销海外。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馆里收藏有一件19世纪中期中国外销的缝纫台,长71.1厘米,宽62.2厘米,高34.1厘米,同样也是黑漆描金质地,外观与广州博物馆藏的黑漆描金缝纫台类似,只不过大小有些不同。缝纫台台面外围五个面均描绘了中国庭院风景及人物生活场面,画面的周边则以卷草及花朵装饰。打开台面可以看到台面内侧是一幅完整的中国庭院画面。台柱是葫芦瓶的造型,台柱内外两侧都装饰有大小不一的中国田园山水及人物图案。采用工字型的横撑连接四条腿,通过回字纹与卷草纹结合来装饰腿型,动物爪型脚。整件家具都透露出浓浓的中国情调。

清代黑漆描金缝纫台局部细节图 (广州博物馆藏)
该博物馆的中国藏品里面还有这样一件外销的书橱。书橱的材质为红木,橱面巧妙地融入窗棂格的中式装饰手法,上面设置了三处椭圆形的镂空,中间的镂空处以黑底金漆的形式开光,上面有代表范巴澜姓氏的首字母缩写。三处椭圆形周围分别以树叶、瓜果及木桩等造型衬托。这种装饰手法与18世纪风靡欧洲的广州外销瓷“纹章瓷”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类高级定制的广式家具与广彩“纹章瓷”都是在物件的显眼处绘制代表家族或者公司的字母纹饰或者家族徽章,用于体现物件主人尊贵与显赫身份的奢侈品。说它是奢侈品是因为,在当时交通运输、资讯通信还不十分发达的年代,有条件来中国定制物品,并且带回到自己家乡的人,必定是非富即贵的人物,如上面提到的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中中国藏品的两位原主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外销的物件至今都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但是不仅外表崭新如初,而且几乎没有被使用过的痕迹。由此可见,这些外销的物件更多被当作家居的陈设品,而非成为真正的日常用具。事实证明,不只美国人视中国外销物件为收藏品,来自欧洲大陆的瑞典人同样如此。在200多年前中国青花瓷风靡欧洲的时代,瑞典人心目中最时尚的厨房就是采用一整套带有异国风情的中国青花瓷装点。
从这些瓷器上,瑞典人领略了神秘的东方风情,心中充满了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好奇和向往。然而大部分人都不清楚中国人的厨房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凭自己的想象布置了一个中国厨房,墙壁和餐桌都是用瓷器装饰的,称之为“瓷器厨房”。因此,当时拥有“中国造”的陶瓷、家具等是欧美贵族生活的时尚及财富的象征,这些物件本身已经超越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而且代表了古老东方国度文化的符号,更多被赋予收藏的价值。(陈建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