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9 | 来源:扬子晚报
[摘要]“稳重”,这是溧阳市书画界几位前辈对王力的一致评价,尽管现在上着书法家洪铁军的课,但现年24岁的王力钻研的方向并非书画,而是极为冷门的篆刻。
“稳重”,这是江苏省溧阳市书画界几位前辈对王力的一致评价,尽管现在上着书法家洪铁军的课,但现年24岁的王力钻研的方向并非书画,而是极为冷门的篆刻。“一方石印从拿到石料到构思、下刀,一直到最终完成作品,需要几个小时,最长一次,我拿到一方石料从下刀到完成,用了整整两天时间。”王力这样告诉记者。尽管父亲给他开了一家红木家具店,但王力依然醉心篆刻。溧阳本土画家徐中华告诉记者,目前在溧阳篆刻师只有寥寥数位,而王力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研究这些传统艺术,得耐得住寂寞,他这个年纪,能坚持下来,实在不容易”。
24岁小伙:爱上“寂寞篆刻”
下午三点,高温,王力和一位朋友在自己的红木家具店里,篆刻工具就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桌上除了几本书和石料、工具,电脑都没有一台:“我从来都不玩电脑游戏,最多就是用电脑看看网络新闻,游戏从来不玩,我觉得没意思。”那么什么有意思呢?王力笑笑:“我觉得篆刻就很有意思……”从学校毕业后,王力就进了一家化纤厂工作,担任电工,一年后他离开工厂,打理父亲开办的红木家具店,不过这种“打理”实在称不上专心:每天在店里待几个小时,可“看店”时间里基本都是在研究自己的篆刻。他的父亲告诉记者,虽然年纪轻,但是作品依然有人认可:“有人直接把石料和手工费寄给他,请他刻章。”
24岁的年纪,又是家境殷实,很多同龄人都流连于娱乐场所,每天想的都是灯红酒绿,但是这样的生活对于王力来说,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2008年,王力还在位于南京的江苏省戏剧学校就读,学的是装潢设计专业,同宿舍有个同学有篆刻方面的爱好,一来二去,好友的爱好也成了王力自己的爱好,跟着舍友研究篆刻成了他课余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从那年开始,王力踏上了一条异常寂寞的道路。
“不会用好石料练手,用的是几元钱一方的青田石,从接触篆刻到现在,上手练习的青田石不下五百方,而为别人完成的作品也有八十余方;石头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得花大量的时间,最长一次,我刻一枚章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刻的时候感觉不满意,磨掉后又重新开始,前前后后总共更改过5次,才最终刻好。”无论是需要每天面对冰冷的石头,还是一面对就要几个小时甚至整天时间,都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无法想象的事情,而在王力而言,学习篆刻五年时间中的点点滴滴也只是艺术道路的开始,“我的手上有一块石料,当时买的时候是几百块钱,现在估计翻番了,这块石头带点血(鸡血石),至今没有下刀——舍不得好石料,我觉得现在我的技艺还没有到那个境界”。王力表示,这块料子他会留着,以后技艺成熟了,也许会为自己刻一枚起手章。
师从名师:前行靠自己摸索
据王力介绍,学习篆刻后,曾师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莱州市篆刻艺术协会会长宋涛。对于王力来说,跟随宋涛学习的那段时间,是他篆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历:“那样的机会太珍贵了,遇到他动手雕刻时,也会让我在一旁看着……”2012年10月,他与溧阳的几位书法爱好者一起参加了中书协会员、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洪铁军的书法培训班,“篆刻首先要学好书法,现在我看到一些书画作品,都会有一种激动的感觉”。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宋涛,这位自称“9岁时因患疾右侧身体致残,但未改初衷,遂以左臂习书刻印”的篆刻家对王力这样的年轻人沉醉于篆刻艺术表示赞赏:“篆刻是一门寂寞的艺术,现在年轻人愿意从事篆刻的已经很难得了。现在从事篆刻艺术的,都是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钻研篆刻艺术并坚持下来的,已经很少了。”他告诉记者,篆刻艺术的基础是篆书,一位篆刻家的篆书一般都很好,“建议他先好好学习书法,尤其是篆书,然后回过头来再提高篆刻的技艺”。
在采访结束前,他还寄语王力:“一定要坚持不懈,只有注意长期的积累,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就。”(陈敏仪∕编辑)